另有银行人士透露,国内银行3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或为5800亿,但最终数据尚待14日央行揭晓。若以5800亿计,2011年一季度新增贷款约2.16万亿,较去年同期减少5700多亿,信贷收缩可见一斑。
信贷收缩的背后,正是监管层不断趋严的调控政策。
4月12日,有消息称,监管层将自6月起对银行日均存贷比进行监测,要求不得高于75%。此前,存贷比监控先后经历了季末达标、月末达标等考核时点,监控要求步步加码。
与此同时,2010年银监会全面推行的“三法一指”(《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正在发挥功效。今年初,银监会规定年内确保要各银行按照“三法一指”走款比重达到80%以上,这在贷后管理方面牵扯了银行不少精力。
一股份行信贷管理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相较于固定贷款,流动资金贷款走款比重达到80%对银行压力很大,目前实体经济信贷需求旺盛,且主要集中在流动资金贷款领域。
银行信贷补救术
信贷紧缩下,各家银行的贷款额度不得不打些折扣。
由于央行此前推出的信贷调控新手段——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尚待完善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银行人士表示,目前商业银行基本按照年初核定的信贷规模,以“3∶3∶2∶2”的节奏发放贷款。
信贷资源有限,商业银行纷纷瞄准收益更高的中小企业贷款“红海”。建行东北分行一位人士告诉记者,该分行一季度对公贷款额度几乎全部投放于小企业和涉农企业,根据总行要求,分行计划几年内小企业贷款占比要由目前的9%-10%提高至25%。在他看来,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和个人贷款比重在50%、25%和25%是一个不错的目标。
信贷额度偏紧之下,信贷需求之火却越烧越旺。
商业银行祭出“以价补量”策略。
一方面,银行纷纷提高贷款定价水平,某国有银行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即便是城建类基础设施贷款利率水平,也较基准利率普遍上浮5%-10%,而银行议价能力较弱的铁路贷款,目前利率水平也已调整至基准利率。
上述城商行资金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地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浮20%已经非常普遍,而不少机构已经以20%的利率上浮为起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