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因为去年超常规扩张而导致风险资产急剧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银监会起草修订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平台贷款等多项资产有较高的资本要求。
招商证券认为,银行业将普遍面临资本短缺的局面,巨大融资缺口也会对经济和银行经营产生深刻影响。
在经历过2010年银行大规模的融资之后,市场已经开始对银行融资事件谈虎色变。而银行也陷入了“融资 放贷 再融资 再放贷”循环怪圈中。
“从监管角度,要求银行做实资本,精华管理,这些都是必须要求的。但问题是,商业银行找不到自主的资本补充渠道,一直向市场融资的这种方法是不可持续的。”一位股份制银行高管说,“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应着力推进经营转型。”
资本充足率承压
自4月末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后,一系列详细的法规细则陆续出台。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法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于8月15日开始征求意见。
其中,按照资本监管的四个层次,将银行分为四类,并对其实行不同的监管措施。“对于未达到银监会最低标准的银行,银监会将会对银行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告诉记者,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办法》实施后,在通常情况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而这一数字相对于原先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了一大截。
以股份制银行为例,根据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50%、9.16%,比今年年初下降了0.52%、0.21%。
国有银行也无法侥幸。交行半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6月30日,其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20%和9.41%,其中资本充足率较去年年末分别下降了0.16%。“一个原因是新的监管协议下,银行内部补充资本压力很大。”交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于亚利坦言。
“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银行资本的要求更为严格了,很多银行对此次征求意见稿都保留态度。”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
银监会内部也存在不同看法。“对于具体细节的调整,银监会内部也未对资本充足率计量的修订形成一致意见。”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告诉记者。
银监会公布的《指导意见》,俗称“中国版”巴Ⅲ,其标准比国际上的巴Ⅲ最低标准还要严格,而且在达标时间的规定上,比国际上的要求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