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彤离职看民营银行发展三大瓶颈——《金融时报》

2015-09-28 15:38:47  来源: 中国金融智库综合  编辑:yangjing  

    开业不足一年,微众银行行长曹彤便选择离开。消息甫一传出,立刻引发市场热议。应当说,作为首家正式开业的民营银行,微众银行的发展一直备受瞩目。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曹彤的匆匆离职表明,以这家明星企业为代表的民营银行发展之路并非坦途,诸多瓶颈有待突破。


  首先,民营银行发展需突破文化磨合瓶颈。


  应当说,本次离职事件之前,民营银行一直是人才的聚集地。去年以来,随着首批五家民营银行逐一开业,多家上市银行出现高管离职潮。尽管已表明的辞职原因多种多样,但在互联网金融大潮的冲击下、在民营银行等的挑战下,传统意义上的“金饭碗”魅力褪去却是主要动因。事实表明,不少离职高管已经跳槽至民营银行,意在新的领域大显身手。


  曹彤便是其中之一。去年11月已经跻身“中管干部序列”的曹彤,突然“下海”出任微众银行行长,并剃头明志,以示全新开始。但时隔未满一年,彼时踌躇满志的曹彤却黯然离去。


  据多名业内人士分析,曹彤此次离职缘于互联网行业人和传统银行人在文化上存在的天然冲突。可想而知,由于思维模式、话语体系乃至具体的公司治理层面的巨大差异,传统银行人与互联网企业的结合,注定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如何处理这种分歧,考验着双方合作的决心、诚意和智慧。


  当然,曹彤的离职只是个案,并不意味着微众银行等民营银行丧失了对人才的吸引力。但是,这或多或少提醒从传统国企或传统金融企业出走的人才,在与互联网企业度过“蜜月期”后,必须调整自己的节奏融入“新东家”。同时,民营银行应建立相关机制以缓和冲突、留住人才。


  其次,民营银行发展仍需突破政策瓶颈。


  可以说,微众银行自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倒逼传统金融业改革、发挥互联网金融“鲶鱼效应”的搅局者和革新者,市场各方对其都寄予厚望。


  然而,微众银行的实际表现却似乎是谨慎多过变革。开业几个月以来,该行仅上线了两款产品,包括纯信用贷款产品“微粒贷”和微众银行APP,后者仅涉及活期+、定期+、股票基金三类理财产品,“银行牌照”专属业务不足。


  其谨慎有限的作风不难理解。作为一家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既无营业网点,也无营业柜台,所有风控、服务等都在线上完成,而这些业务要想得到真正推广,离不开远程开户等政策落实,但目前这一道坎儿仍难以跨过。央行支付司副司长樊爽文此前表示,“对远程开户要坚持标准先行,必须继续保障银行账户的实名制。”这表明短期内跨过这道坎儿并不容易。


  这使微众银行进一步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目前该行必须“寄生”于同业帮助才能拓展客户。而9月7日,招商银行关闭对微众银行接口服务事件就暴露了这种模式下微众银行的弱势地位。尽管9日该项服务得以恢复,但对同业的高度依赖可能让微众银行丧失部分独立性。可以说,在相关政策不放松的前提下,民营银行不仅无法拓展创新性业务,甚至连传统银行的吸收存款业务也无法进行,靠息差获取收益就更加无从谈起。


  再次,民营银行发展还需突破股东利益协调瓶颈。


  在允许民资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之初,各界曾普遍担心,由民营资本控股的银行可能会受到股东影响进行内部关联交易,进而沦为股东的“钱袋子”。为尽量避免这种情况,银监会已经要求每家试点民营银行至少要有两个主发起人,且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上限为30%。


  但是,这一用意良好的制度设计却衍生出一个问题,对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而言,阿里和腾讯几乎做出99%的贡献,但仅仅持有30%的股份,权责明显不对等。如果说在开始摸索的过程中,腾讯、阿里为了集团金融产业的布局尚肯发力,但是,随着民营银行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其余的大股东一直坐享其成,搭乘“顺风车”难免会让领头企业心生不满,腾讯、阿里也将失去持续调配最优资源来推动各自旗下民营银行发展的动力。


  可见,股东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大股东间的合作就会出现裂隙,相对强势的企业主体积极性就无法保障,而相对弱势的企业主体又会担心话语权不足。因此,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股东利益协调制度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总之,民营银行的发展前景固然美好,但其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切实突破文化冲突、政策限制和股东利益协调等诸多瓶颈,民营银行才能走得更远,才能为小微企业、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