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江苏省响水县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严重的爆炸事故,共造成78人死亡和566人受伤,教训惨痛。此事迅速引起全国上下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此亦做出重要批示。本文试从事件始末入手,逐层分析其舆论走向和新闻动态,并着重总结其官方应对和舆情处置的得失之处。同时,响水爆炸事件并非近期的事故个案,本文将针对最近多发的安全事故进行反思,探讨相关的舆论引导和善后补救措施。
3月21日下午,两声震天的巨响让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不复平静,当天14时48分许,该县陈家港镇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化学储罐发生爆炸事故,并波及周边16家企业。其爆炸威势之大,一度让国家地震台发布了两次地震公报,一次为2.2级、一次为3.0级。爆炸后,地面空留一个直径超过百米的大坑。
在之后的一周时间内,响水成了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伤员、救护员、记者、志愿者、寻亲者等等均聚于此,事件外围的公众则通过网络渠道捕捉和搜集相关信息。响水爆炸事件的舆情热度,一时无二。
后经全力处置,现场明火终被扑灭,空气污染物指标也恢复至许可范围内。经统计,此事故共造成78人死亡、566人受伤。惨痛的伤亡代价让社会各界痛心,救援进展和事件调查也牵动人心。
显然,响水爆炸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突发性安全事故,其影响力能够很快引爆线上和线下的舆论场,对此,官方的舆情应对尤为关键。
纵观此事件,涉事地方在官方回应、事件通报、救助补救等方面基本做到了及时到位,比较有效地降低了负面影响,值得大家梳理思考。
一、层层跟进、密集发声、不讳人祸,在舆情处置过程中“以理服人”
近年来,社会上的突发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在应对化解此类舆情危机的过程中,大家总结出官方处置的基本原则,即“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科学适度”。
原则易总结,但在危急情况下的实际操作中却往往难以实现。回顾响水爆炸事件,我们会发现舆情热度之所以能在一周内迅速降温,正因官方遵循了合理的处置原则,甚至在很多方面还坚持了更严格的要求。
总体来看,响水爆炸事件的舆情应对,早已不是一县、一市乃至一省之事,而是全国相关单位的一次矩阵联动。其联动自上而下、迅速及时、明确透彻,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廓清了舆论场,有助于负面效应的消除。
此事值得借鉴的具体处置措施如下:
1.第一时间发声“占先手”,事发不到两小时即出现首次官方通报:
我们知道,响水爆炸的时间为3月21日14时48分,对此反应最快的是国家地震台,其分别在14时50分和15时发布了两条官方微博,内容为地震公报(疑爆)。
自当日15时开始,公众的微博、朋友圈中便陆陆续续出现了响水爆炸的“现场图”、“实拍视频”等等,令人真假难辨,而此时距爆炸发生不过短短十来分钟,可见突发性安全事故的舆情传播速度之快。另外,此时的舆论场众声喧哗,是急需官方声音出现、给予公众明确信息的时间节点。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规定,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
而江苏今年刚出台的《江苏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细则》规定,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发布权威信息的时间提升到力争在3小时内、最迟不超过5小时。
那么,在响水爆炸事件中,官方首次公开回应是何时呢?答案是距事发不到两个小时3月21日16时42分,@盐城发布 正式转发了@盐城晚报 的微博,发声“请为救援让开通道”,并公告:“今天下午2:48左右,响水陈家港境内江苏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装置发生剧烈爆炸,附近多处民用设施受损,附近多个民众受伤。厂区浓烟滚滚,伤亡不明。有关方面正在紧急处置。响水化工厂爆炸发生后,公安、消防、医疗等机构迅速派员赶往现场救援,附近居民自发组织将伤者送到医院救治。提醒市民不要前往围观,为救援让开通道。”
此发声迅速且目的性强,既让公众确认了事实,又让公众了解到此时应该干什么。此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 等也相继发出有关该事件的最新消息。
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讲求“黄金4小时”,即事件发生4小时内会被集中大量转发、24小时内就能成为舆论焦点。如果此时官方不及时发声,那各种谣言和虚假信息就会在公众的疑惑迷茫中不断被放大传播,甚至会将舆情危机推高。
响水爆炸事件中,官方在两小时内便有了正式回应,夺得舆论引导先机。
2.多部门矩阵联动,以密集信息发布占领舆论场
及时发声只是舆情处置的第一步,在响水事件中,官方接下来根据工作进展,持续发布信息、层层引导舆论。并且,面对汹涌的舆情,仅凭单个政务微博已难以化解危机,此时相关方面选择了矩阵联动,依托各级政务新媒体传递主流声音。
例如,事发当日17时29分,@江苏消防发布消防救援通报: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总队指挥中心立即调派南京、泰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南通、常州、扬州、镇江消防救援支队、培训基地共35个中队、86辆消防车、389名指战员赶赴现场处置。
17时40分,@江苏生态环境 发布速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立即启动响应程序,组织相关人员赶赴现场,生态环境部门已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18时1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发布微博:应急管理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王浩水和消防救援局总工程师周天带领专家组紧急赶赴现场,协助地方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19时17分,@生态环境部 发布消息称,李干杰部长迅速作出批示,启动应急响应程序。翟青副部长率领工作组正紧急赶赴事发现场,指导做好环境应急工作。
19时22分,@盐城发布 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同步发布“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爆炸情况通报”:截至下午19:00,确认事故已造成死亡6人,重伤30人,另有部分群众不同程度轻伤。目前,现场救援还在继续进行,医卫部门正在全力救治伤员,环保部门正在进行环境监测。事故原因正在调查。后续情况将及时发布。
至此,爆炸发生尚未到5个小时,涉事各方均做出了反应,并且通报了伤亡人数。21日晚间,@江苏网警 又发出了“广大网友不信谣不传谣”的呼吁。@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也称“党组书记黄明率工作组紧急赶赴现场,指导应急救援等相关处置工作”,并通报了具体增援力量。
直至21日晚上八点半,官方用密集的信息发布占据了舆论场,有效抑制了流言谣言的传播。但此时,响水当地的居民扔在担心事故的后续影响爆炸后的空气有没有毒害?当地水源还能不能喝?这都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就在20时32分,@盐城发布 发出消息:该区域为化工企业生产区,没有居民居住,周边群众也已经基本疏散。事故地点下游没有饮用水源,群众饮水安全不受影响。
20时52分,@健康中国 则公布医学救援进展:国家卫生健康委第一批调派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江苏)中的11名医疗专家组成专家分队,于21日晚赶到事发地开展医学救援工作;第二批抽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重症医学、烧伤、神经外科专家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干预专家5人,组成国家医疗心理卫生应急专家组,于21日晚赶赴当地驰援。
21时17分和22时57分,@江苏生态环境也连续发布微博,公布爆炸后不同时间节点的环境应急监测结果,显示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检出浓度均未超过企业周界外浓度最高限值。
正是这几条晚间的环境和卫生播报,打消了部分公众的疑虑。
纵观事件发生后的首日,我们看到各相关部门持续发声、相互联动,扩大了信息知晓率,阻止了舆论发酵,有效占据了舆论场。
3.四次新闻发布会持续跟进,释疑解答、不讳人祸
响水爆炸事件进入第二日之后,即开始了舆情应对的第二阶段工作。
22日9时,江苏盐城响水县天嘉宜爆炸事故新闻发布会召开,相关领导在发布会现场为罹难者默哀,并公布最新情况:截至22日上午7时,事故已造成死亡44人,危重32人,重伤58人,还有部分群众受轻伤。江苏省已先后调派12个市消防救援支队共73个中队、930名指战员、192辆消防车,9台重型工程机械赶赴现场处置。截至22日7时,3处着火的储罐和5处着火点已全部扑灭。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在响水县负责的总经理张勤岳在事故中受伤并接受救治,相关人员均已被公安机关控制。
22日10时42分,@央视新闻 发布消息:习近平对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爆炸事故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抢险救援深刻吸取教训,坚决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李克强总理就救援工作作出批示。
22日13时,@江苏生态环境 继续滚动发布监测最新进展: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盐城、扬州、连云港、苏州、南通、泰州、淮安等监测机构继续对事件发生地下风向环境空气和闸外灌河地表水、闸内园区河流地表水开展应急监测。
22日14时13分,@央视新闻 发布消息:国务院决定成立江苏响水天嘉宜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调查组并已开展调查工作。
22日20时,@平安江苏 进行微博辟谣,目前各项救援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所有网友对此密切关注,然而一些谣言也随即在网络滋生。梳理了有关响水“321”爆炸的这些谣言,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
从上述第二日的各官方通报情况来看,披露的细节更多了、最高领导人给事件作出批示,更有利于救助工作的开展。
这之后的接连三天,又分别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官方新闻发布会。其中23日第二次新闻发布会公布:截至23日7时,事故已造成64人死亡,救治的伤员中危重21人、重伤73人。另外,持续进行的环境监测数据表明,目前各项检测指标已处于正常范围内,群众饮水未受影响。目前已部署对损坏较轻的房屋进行修缮,对损毁严重的农村平房准备实施拆除,将对相关农户进行货币补偿,或安置到新型农村社区,同时家属安抚工作也已开展。
24日第三次新闻发布会公布:消防救援力量连夜开展抢抓72小时黄金救援期攻坚搜救行动,并将搜救范围从1.1平方公里扩大到近2平方公里,近20个企业;指挥部召集相关工作组和化工园区负责人,专题研究事故现场处置清理和水环境治理,确保不产生二次污染;省卫健委调集周边县市医护人员、救护车等医疗力量和资源驰援。截至3月24日中午12时,盐城市16家医院共有住院治疗伤员604人,危重症19人,重症98人;响水县成立“321”事故死者善后工作小组,对已确定身份的遇难者,上门与家属见面开展安抚慰问。妥善安排来响遇难者家属食宿,事故现场周边受损房屋已修好1600余户。
3月25日,响水爆炸事件在舆情上已经有所平复,此时召开了第四次新闻发布会,进一步公布了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救护情况、周边卫生排查状况、学校复课情况、以及对遇难者家属的安抚善后工作等。
四天连开四次新闻发布会,均没过分强调“领导重视”,而是直指事件要害,将伤亡数字、案件进展、后续措施等公众最为关注的实质性问题予以解答,在此过程中细节明确、不避讳“人祸”因素,缓解了公众焦虑的心情,让舆论场清朗起来。
二、媒体联动、注重细节、消弭谣言,在善后安抚工作上“以情动人”
在当今的危机舆情处置中,“官方发声”和“媒体互动”这两个关键要素都不能放松。抓住“官方发声”,就是保证事件信息的权威性,而抓住“媒体互动”,则是保证事件信息的丰富性。
在重大安全事故面前,公众的知情欲是巨大的,大家渴求的不止是冰冷的数字,还有背后的细节故事。官方发声的理性和权威性固然很高,但其在感性表达上仍不如专业媒体丰富。所以在保证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于媒体、尤其是主流权威媒体的公开报道,堵不如疏。
具体到响水爆炸事件上,官方遵循了媒体报道规律,做到了与主流权威媒体的积极互动。而媒体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报道手段,不仅让公众获悉了事发时的震撼细节,更让灾后救助过程中一批感人肺腑的事件涌现了出来。
其中媒体报道,消防官兵在借用学校进行救灾后,给孩子们留下了“多有打扰”、“好好学习”等道歉和勉励之言,还打扫干净了教室、修理了桌椅、留下了食物……另外,媒体还报道出女教师飞车救人、理发师义务理发、小老板免费送饭等等事宜。此类救护者有很多,媒体集中展现了他们的风采,让公众体会到事故后的温情。
而《人民日报》更是以《响水爆炸,一查到底》为题旗帜鲜明地做出报道,稳定了人心,廓清了舆论场,其他权威媒体也表达了坚定地舆论立场。
总的来看,在此次媒体引导的过程中,也基本遵循了科学适度的原则,没有过犹不及,也没有过分地把“白事变红事”。
对比来看,以往有些安全事故在舆情处置时,一些害怕“家丑外扬”的官员倾向于压制媒体报道、删除网友言论,甚至用威胁恐吓等暴力手段来阻止公众和媒体实行监督职能。而其结果往往是,越打压,就会吸引越多负面情绪和负面报道,而暴力应对手段则会招来更多的批评,让舆情危机二次爆发。因此在有原则和底线的情况下,“堵不如疏”,不妨借助媒体平台,主动全面、高频次、多渠道地把事件信息发布出去,以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与主流权威媒体的纵向互动,还能有效消除谣言。真实的声音多了,谣言流言自然就少了;事件的细节丰富了,以讹传讹的夸大其词也就无立足之地了。
当然,在响水爆炸事件中,也出现了谣言。3月22日,史某康(男,21岁,山西人)在网络发帖称“18名消防员因吸入大量致癌气体而牺牲”。经查,史某康编造虚假信息在网络上散布、混淆视听、扰乱公共秩序,涉嫌犯罪。对此,公安机关已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及时制止了谣言传播。
三、灾难不止于响水,近10天6起事故,安全之殇何时能休
回顾响水爆炸事件,官方的舆情处置是有效的,但事故本身的惨痛教训是难以忘却的。
事实上,就在响水事故发生后的10日之内,又接连发生了5起较大的安全事故,分别是:
3月21日,江苏扬州一工地中航宝胜海底电缆项目主塔外墙喷涂粉刷作业脚手架发生坠落,致6死5伤,涉事企业中建二局被禁止在江苏承揽项目。
还是3月21日,成都双流机场由中铁二局承建的飞机滑行道桥项目钢筋倾倒事故,致4死13伤(4重伤)。
3月22日,湖南常长高速一客车起火致26人死亡、28人受伤。初步原因系乘客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品乘车引发。
3月29日晚21时35分,山东青州一车间爆炸,致5人死亡 。企业负责人已被控制,事故初步原因系液化天然气泄漏。
3月31日上午7时12分,江苏昆山综保区汉鼎精密金属有限公司加工中心车间室外场地上存放废金属的一个集装箱发生一起燃爆,引起车间起火,导致7人死亡,1人重伤,4人轻伤。
10天内,事故6连发,126死617伤。数百家庭的幸福梦就此破碎,高质量发展之路亦遭受重创。
另外,从我国众多上市公司的数据来看,2018年全年共有45家上市公司或旗下公司发生过事故,涉及火灾事故、安全事故、中毒事故、意外事故等等,共计造成105人遇难,90人受伤。作为较为先进的经营主体,上市公司理应尤其重视安全经营,其经营过程中必须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并接受若干的行业检查和专业审核,何以还会发生诸多惨剧?
我们理性来看,安全生产领域里有一则著名的海恩法则,即:“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一法则强调的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在实际操作层面,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反过来讲,就是任何安全生产事故,背后都逃脱不了“人祸”因素。
以响水爆炸事件为例,事故发生后,众多行业内人士钩沉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两年间,涉事的天嘉宜公司就曾先后7次因违反固体废物管理制度被盐城市、响水县环保局处罚。也就是说,此类隐患早已重重,如不彻查排除、仅靠处罚和开会,早晚会以更轰动的形式浮现于世。
以响水事件为引,有关安全生产的反思在全国各处进行着。
首先,人们意识到,保证安全不能仅靠“安全监管”,关键是要引导各类责任主体做好自律,自律落实到行业、属地、企业三个层面。
另外,安全管理也不能仅靠安全监管部门,当我们把原本属于全社会、全行业、全流程、全员都必须参与并为之负责的安全,过度集中到某个部门、某个机构、某个人时,这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再者,业内专家开始质疑“避责式”安全管理模式,我们强调安全管理“尽职免责、失职追责”,可是如何判定履职或失职了呢?最原始的依据只能是各种安全文件、档案记录,也就是所谓的“痕迹管理”。有的企业一份记录要准备多套,内审一套、外审一套、标准化一套、双重预防体系又一套。“痕迹管理”本身与事故预防没有联系,仅仅为了证明某件事做了,就要准备一大堆可追溯文件。如此反复,人们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消磨,安全工作也流于形式,现场真正的安全隐患却被忽视。响水事件发生后,高层领导也已指出,安全管理不能流于形式主义,不能仅仅走过场。
如今,事故已发,斯人已去,调查和反思仍在继续。但通过这次惨痛教训,我们希望真正迎来一个安全经营领域的转折点,希望各级政府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希望每一位企业主真正肩负起社会责任,希望我们每一位公民都能树立安全一的理念,且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