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王毅:关于当前经济形势,这三个问题不容忽视

2019-05-10 08:21:50  来源: 华尔街见闻  编辑:zgjrzk  

  “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好于预期,截至目前为止市场情绪总体稳定,市场回报率有所改善,市场预期也较为积极。但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不能只基于一季度数据,关键在于,这种良好形势是否可持续?这种回报率是否具有长远的支持?”

  在2019年4月20日的2019金融四十人年会暨专题研讨会平行论坛二“金融风险防控与经济稳中求进之策”上,CF40成员、财政部金融司司长王毅这样说道。

  王毅提出,回看过去几年的数据,可知近年来我国金融风险的确趋于收敛。但是,我国经济金融体系还有以下三点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金融系统要守住风险底线的任务依然艰巨。除了水落石出的金融风险,还存在水下潜伏的金融风险有待解决,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部分问题仍时有曝出。

  第二,经济结构转型的实现任重而道远,“三去一降一补”只是一个短期目标。此外,在科创板等增量事物发展的同时,存量问题还是要解决不能一味依赖债转股,必须要建立市场退出机制并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成分的贡献。

  第三,要把握好经济波动与金融热度的风险关系,好好总结经验教训,避免政府制度的不完善或不坚定加大经济波动的周期性。

  我国金融风险趋于收敛

  但还有三点需要注意

  文 | 王毅

  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研究。此次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更为积极,认为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好于预期,开局良好。

  实际上,由于春节扰动等因素,在短期经济形势中,一季度经济形势的观察分析向来具有一定难度。再加上今年一季度的资本市场环境向好、市场预期改善,2018年下半年以来的“六个稳”政策效应尚在发挥显现之中,判断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走势并不容易。

  2018年四季度,一些投资机构曾亏损严重,但今年以来情况发生了改变,截至目前为止市场情绪总体稳定,市场回报率有所改善,市场预期也较为积极。但问题在于,这种良好形势是否可持续?这种回报率是否具有长远的支持?

  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不能只基于一个季度的数据,还应拉长时间序列,回看过去几年的数据。近来金融风险的确是趋于收敛的:一方面,前几年的各种金融乱象已经不再出现;另一方面,短期经济增长也确实正在企稳。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速肯定会有一个渐近向下调整的过程,这是绕不过去的规律,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但是短期来看,就达到短期经济增长的目的而言,一季度的企稳确实呈现出了积极向好的信号,市场预期也正在改善。

  关于金融风险防控和经济长远发展的求进之策,我有以下几个不成熟的看法,供大家批评。

金融防风险任务依然艰巨

  “三大攻坚战”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第一大攻坚战,其中金融风险的攻坚战说得尤其多、任务尤其艰巨。

  一方面,是水落石出的金融风险。

  各个金融宏观管理部门都在积极处置,但处置化解的速度比预想的可能要慢。这是符合金融规律的,在市场过热时资产会迅速膨胀,一旦市场信心丧失,信用缺失,资产会迅速消融,此前接管的资产很难实现平衡或盈利。因为当前市场情绪向好,近期股权质押问题有些好转,但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

  另一方面,是水下潜伏的金融风险。

  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目前都还存在着一些处于潜伏状态的风险,部分问题仍时有曝出。这些潜伏风险的处理都与流动性密切相关,不论是处理这些风险还是防范新的风险,都必须要处理好流动性。流动性不能太过宽松,否则宏观杠杆将承受压力,但也不能出现不合理的紧缩,否则市场马上会陷入紧张。

  2018年相关部门出台资管新规、清理表外业务时,市场都在呼吁要把时间周期放长,执行部门也已经把控了节奏,但最后落实时还是面临着市场本身迅速收缩的压力,导致2018年四季度整个市场都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这种流动性问题的处理,对于宏观政策考量确实是极高的挑战。

  未来两三年内,还会有一些机构会暴露出类似风险,目前能够预见的,就是一些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可能还需要央行发力或一些救助性基金来纾困。

  反思前一轮的金融风险暴露处置情况,会发现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情况大有不同:外资机构似乎很少从事表外业务,对把握不够的创新也更为审慎,内控似乎更为严格,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扩大金融开放的方向是正确的;工农中建交等股改后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很少冒出相关问题,当然这类大型银行存在一些内部管控问题,出现一些基层的“萝卜章”“假票据”等案子,但动辄上千亿,参与各种“系”的情况似乎没有出现过,这也彰显出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成功的。

经济结构转型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长远来看,想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真正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恐怕还任重而道远。

  想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就不能让市场流动性太过充裕。在融资过于容易的条件下,各机构趋于选择用增量债务化解存量问题,那么存量风险将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结构性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中央针对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的目标,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短期目标。“三去一降一补”提出了一系列的去杠杆工具,包括压缩支出、债务平移、债务货币化或称股本化,甚至资产重组、破产清算等等。这几种使用的比较突出的手段是债转股,但一味地债转股不仅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容易触发新的风险银行本身是不能发展股权投资的,债转股需要银行交由子公司实施;在缺乏低成本资金的情况下,子公司还要突破风险监管指标及相关税收问题。这几年债转股以外的许多其他工具几乎已被遗忘。

  既然市场缺少股本,那确实应该发展股市。近期我国股市发展总体平稳,科创板的推出也鼓舞人心。但在增量事物发展的同时,存量问题还是要解决。想要实现结构转型,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工作就是企业市场化退出。在这个问题上,或许可以借鉴香港的“仙股(Penny Stock)”监管机制,将那些风险程度过高的股票价格设置在一元钱以下,避免其挤占新的生产要素 ,也相当于变相“退市”。

  长远来看,想要实现经济的稳中求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一定要到位,不能局限于“三去一降一补”及债转股,要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科技成分的贡献。例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按1000亿基金推进1500万人次的职工技能提升测算,相当于每人次投入达6667元。如果这项工作能够发展起来,对于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有长远意义的。

  有观点认为,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国家对新技术的认证支持还做得不够。事实上,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行了说明,此前国务院也通过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的15个重大科技项目。

  上海有一位脑科学研究院的人大代表多年呼吁,希望把脑科学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投资巨大,每一项的确定都需谨慎。到底哪一项科技研究能转化落地到生产力领域、成为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哪一项仅是基础领域的研究,确定起来颇具挑战。希望未来相关领域能够拓宽,真正用技术的进步推动经济的稳中求进。

把握好经济波动与金融热度的风险关系

  从此前风险防控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往往是经济出现波动、呈现周期性调整的时候,金融波动更为厉害,甚至出现了金融周期。

  传统理论认为,是新技术的出现、生产设备更替、劳动技术提升带来的生产周期引起经济周期,但现在又出现了金融周期,金融周期或许与生产周期伴随出现,二者到底是谁在影响谁?过去都认为,实体经济决定金融,实体经济周期决定金融周期,但现在看来,似乎金融市场的冷热也能够在一定时期左右实体经济周期,是不是长远来看也是如此?在处理经济波动和金融热度的风险问题时,还要注意把握好这一关系。

  我们应该反思,过去几年中,包括比特币在内的金融领域热门事物是否可持续。想要判断其是否可持续,关键是其财务状况是否能持续,再好的模式无法实现盈利也难以长期维系。

  经济下行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对规则进行反思的时候,但还需警惕的一个现象是,人们容易在面临压力时将好不容易得到的教训忘掉,或将好不容易坚持的规则松懈掉,最后重走回头路。要好好总结经验教训,把它写在教科书里,甚至落实在制度规则中,以避免制度的不完善或不坚定放大经济波动的周期性。

  本文作者:王毅,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原文标题:《财政部王毅:关于当前经济形势,这三个问题不容忽视》


华尔街见闻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