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醒醒

2019-05-11 12:29:32  来源: 界面网  编辑:zgjrzk  

  文 | 功夫财经

  任何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产业上来。天津目前面临的正是产业转型之痛。

  被遗忘的天津,当下正需要找回“挣扎的灵魂”,重塑观念,重寻复活之机。

  这些年城市分析者喜欢盘点那些最没存在感的城市,很多城市都在被讨论的范围内。但有一个城市,“没存在感”到都难以被人想起它就是天津。

  一季度经济数据中,天津的低迷,再次被忽视。

  论GDP,它是31个省市中,除吉林外,唯一一个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均低于5%的城市;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它是31个省市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城市。

  当然,天津的“冷缩”不是从今年开始的。今年一季度数据难看,不过是近几年处于下行通道中的天津的一个缩影。

  GDP降速,人口、资金增长停滞

  历史上的天津,作为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能够与之并提的只有上海。

  但在今天,天津却沦落成了一座被人遗忘的没落城市。

  在GDP排名上,自2015年增速跌落至一位数,2017年总量被重庆赶超,丧失“第五城”宝座,苏州也在步步逼近,未来很有可能再降一位。

  人口方面,2017年,北京、上海因人口管理收紧出现负增长引发全国关注,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天津人口其实也减少了5万。

  2018年5月,压力下的天津匆匆推出“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创下一天吸引30万落户人口的奇迹。然而,由于过于火爆,导致落户新政不得不持续打补丁,最终几乎被叫停。尽管2018年人口增量扭负为正,但放眼整个一二线城市,天津的落户门槛至今仍然高企。

  近两年风起云涌的“人口大战”中,多个强二线城市迅速收割抢人红利,而老派天津却几乎成了旁观者。以2018年为例,天津常住人口增量不到3万,而西安、杭州、成都等一批二线城市均在20万以上,对比之下,天津的落寞不言而喻。

  再来看资金总量。2018年天津的本外币存款余额仅比上年增加0.1%。与此可以参考比较的是去年同样GDP大降速的重庆,资金总量仍保持了5.8%的增速。要知道,与同等规模的城市比起来,天津的资金总量本来就有限。不仅只有北京的五分之一,上海的四分之一,也比重庆、成都、苏州等内陆城市低。

  GDP连续多年降速,至今未探底,人口、资金涨幅都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天津的低迷,与近些年一批网红城市、强省会的风头无两,形成了鲜明反差。以至于,天津会不会变为第二个东北成了热门话题。

  曾经的一线城市天津,难道就这般消沉下去?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来看看天津这几年到底失去了什么。

  告别高固投,新经济滞后

  别看今天的天津光泽暗淡,放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它可是当之无愧的最大赢家和绝对的明星城市。

  这些年在讨论高固投现象时,分析者都会习惯性举重庆、贵州等地的例子,但其实,天津曾是典型的高固投代表。最高峰时期,天津固投占GDP的比重一度接近百分之八十,是北京和上海之和。

  正是受益于天量投资的拉动,天津的GDP增速在过去十多年里,一度多年高居全国第一。2010年更是达到17.4%。

  固投拉动经济增长,原本无需苛责,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阶段,北京、上海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

  但是,固投有明显的天花板,并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一旦降低,产业转型未跟上,经济降速是必然的,目前重庆也正面临这样的问题。

  说到底,任何城市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产业上来。天津目前面临的正是产业转型之痛。

  昔日工业重镇的底子虽然还在,比如天津的工业增加值近7000亿,依然可以在全国城市中排到前五,但在新经济时代,天津的产业转型和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了。

  这点从品牌号召力,可以一见端倪。曾经的天津品牌可谓叱咤风云,夏利汽车、飞鸽牌自行车、海鸥手表、长城收音机等等,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数量,基本可以比肩上海。

  但今天说到天津品牌,除了狗不理包子,很可能再难让人想起其它。当然,天狮、权健、天力士这些年的名声也是响当当,只不过这样的名声怕不是天津人想要的吧。

  比现实更具说服力的是数据,2018年,天津新增市场主体22.11万户,而经济总量差不多,去年也面临下行压力的重庆,达到了41.2万户,几乎超出一半;另外,天津成立的新经济公司数量,在2015年达到189 个的顶峰后急剧下滑,2018年截至当年10月,仅有16 家;而根据去年科技部火炬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天津仅有2家独角兽上榜。

  新注册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未必能够直接体现为经济成果,但数量的多寡,往往是一个地方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天津在产业分布上的失衡,可想而知。

  传统优势不断丧失

  与多数地方不同的是,天津的产业结构,不仅长期依赖于石化、钢铁等传统重工业,且对央企和地方国企也有着很高的依赖度。

  有统计显示,目前天津的49家A股上市公司中,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为28家,占比高达57%,不仅高于全国30%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东北的40%。

  这种过于依赖传统重工、国企的产业结构,在过去的投资驱动模式下,很容易获得GDP的高速增长,却也抑制了民营经济活力和转型空间。

  天津的社消,在主要一二线城市中,一直增速较慢,这在电影票房等方面,都有体现。

  一个值得一提的数据是,天津的人均GDP仅次于北京上海,但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只有北京、上海的60%,也远低于苏州、南京等二线城市。社消增长缺乏后劲,在这里可以找到原因。

  作为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天津的经济发展自然离不开港口赋能。但很可惜,近年来这个传统优势也开始受到冲击。

  天津港本身就面临秦皇岛、唐山、大连、青岛等诸多强劲对手的正面竞争。而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在工业化时代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海港,在新的产业、贸易环境下,也受到铁路、航空港的挑战。内陆城市郑州近几年凭借航空港和高铁枢纽搞得风生水起,就是代表性案例。

  另一个标志性事件,也预示着天津港的地位下降。2016年,中国远洋和中国海运两大航运巨头重组,将业务总部从天津和大连分别搬到上海和广州。

  这一操作的具体影响或许难以量化,但受煤炭去产能和环保等因素影响,2017年天津港的吞吐量已出现下滑。年报显示,2018年天津港在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上有所上升,但收益却减少了8.23%。

  天津没有希望了吗?

  应该说,天津这几年的低迷,原因众多而且颇为复杂,既有产业转型与环保压力重叠,又有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以及传统的体制机制问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天津就只能继续沉睡。

  虽然没有存在感,但别忘了,作为老派直辖市,天津的城镇化率在全国31省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工业化方面,仍以实力捍卫了自己的直辖市第三城位置。

  在基础设施和底子上,依然是其他一些未完成工业化的内陆城市,暂时难以企及的。这些优势也就意味着天津的包袱小,一旦产业转型取得进展,各方面的活力都会很快恢复。

  另一方面,在未来的都市圈、城市群时代,一个城市的上限,不仅拼的是自己,更拼的是所在的城市群。

  目前在综合实力上只能屈居第三的京津冀城市群,获得雄安新区的加持后,必定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在资源、政策的聚集效应下,天津也可斩获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比如,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苦于无腹地的天津,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完全可以打开自己的腹地。当然,关键是重新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就人口潜力来说,目前天津人口增长不是很理想,一个重要原因还是落户门槛较高。

  换个角度看,这也是未来发展工具箱里可以打出的一张牌,一旦门槛降低,天津的学位优势,以及在北方的影响力,决定了其对人口的吸引力不会比绝大多数强二线城市差。去年的“海河英才”计划已经进行了测试。

  对眼下的天津来说,最需要的还是一场观念革命。关于这一点,今年该市政府工作报告已经说得很清楚:主动谋开放、求开放的意识不强,封闭保守的观念仍然存在,脑袋上的“津门”还没有真正打开……

  去年,有位专栏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天津曾是最辉煌的北方城市,却正在被遗忘。但“天津有挣扎的灵魂,有像杨翠喜这样缺乏原则的美,还有袁世凯那种对权力的渴望”。

  被遗忘的天津,当下正需要找回“挣扎的灵魂”,重塑观念,重寻复活之机。


界面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