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星代言的P2P平台居然也会“爆雷”?!别被迷惑了

2019-06-09 19:31:19  来源: 网络转载  编辑:zgjrzk  

  东莞阳光网讯 (全媒体记者 陈婉琳 袁伟星)在互联网兴起之前,非法集资多数是传统的线下活动,不过这几年多了各种P2P平台、私募基金之类的,披上所谓 “互联网金融”的外衣,实质还是非法集资。这些案件动不动就是案涉上百亿,上千亿,特别是P2P平台接连“爆雷”,发案率、受害人数量和涉案金额都一再刷新人们的认知。今天,让我们一同了解互联网金融背后的陷阱,守护好自己的血汗钱。

  利率或收益率非判断风险的唯一标准

  为啥那么多投资人,会掉到网络非法集资的坑里呢?媒体曾经发布过一个短片,片中有人说同事小王前段时间推荐了一个p2p理财软件,利率有12%,往里投一万元的话,利息可达1200元,投十万元进去,利息就有12000元。对方怀疑,天上哪有掉馅饼的事?收益高,风险肯定大,想选择另外一款有上市公司背景和明星代言的理财软件。

  这两个人讨论理财,张口闭口就是P2P,只关注有多少收益,但钱投给谁,钱去哪了并不关注,而且认为选择利率看似合理的进行投资,就肯定没问题。利率高低真的是判断风险高低的标准吗?

  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金融稳定科副科长方森华指出,利率或者说收益率是判断风险高低的重要标准,但绝不是唯一标准,还要看其他很多因素,比如投资项目是否是真实存在,投资管理方是否获得了金融管理部门的颁发的业务牌照或者其他行政部门颁发的许可牌照。不能只看收益水平的高低,也要看收益率横向比较。我国目前活期存款的年化利率是0.35%,一年期存款利率是1.5%,如果投资收益是8%或者12%,比正规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或存款收益率高了很多。但现在一些不法分子从事非法集资的时候,为了让投资项目看起来更加真实,往往不把收益率定在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十那么高,所以说利率或收益率是重要标准,但绝不是判断风险的唯一标准。

  高调宣传是非法集资分子惯用手段

  不少人选择PSP平台投资,看到注册资金貌似很多,还有上市公司背景,有明星代言,就觉得很靠谱。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金融稳定科副科长方森华表示,高调宣传造势是非法集资分子惯用手段之一,租用豪华的办公楼、请明星名人做代言、宣称自己的注册资金有多少、宣称自己获得了多少权威机构或者权威组织的认证,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获取投资人的信任。在已经发生的几起知名的非法集资案件中,如互联网金融平台e租宝,它就在中央二台的黄金时段上打广告;昆明的泛亚贵金属交易所就邀请明星学者郎咸平到现场和投资人或者观众做交流,最后这些平台都出事了。包装并不能确保投资平台或者投资项目是安全有保障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

  一窝蜂投资风险高 爆雷平台都触碰了业务红线

  很多投资者原本就不具备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看别人赚钱,就一窝蜂跟着投资。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以他们想象中的p2p平台,是一幅赚大钱的美好蓝图。其实,所谓P2P就是网络借贷平台。按理来说,所有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发生在出借者和借款人之间,它是信息中介,不存在任何责任。为什么一些P2P会演变成非法集资,最后爆雷了呢?

  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金融稳定科副科长方森华说,P2P网络借贷只是信息中介,绝不是信用中介,所以有一些业务红线是绝对不能触碰的。比如,不能设立资金池归集或者变相归集出借人资金,不能虚构借款人和标的,也不能为自己融资。爆雷的平台或多或少都触碰了业务红线,无论是归集投资人的钱还是虚构标的获得的钱,最后大多都被平台或者平台的实际控制人给挪用甚至是挥霍掉了,无法兑付前期出借人的本息的时候,平台的资金链就断掉了。一些不法分子,从一开始压根就没有想过去做正当的经营,就是为了骗钱、借新还旧游戏玩不转的时候,他可能就卷款潜逃了,这个时候就爆雷了。

  P2P平台非法集资极具迷惑性 参考这三点可辨别

  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幌子,比线下非法集资更有迷惑性。除了P2P平台,还有哪类型的新型非法集资?怎么判断这些所谓的投资平台是不是非法集资呢?中国人民银行东莞市中心支行金融稳定科副科长方森华说,不法分子是打着互联网金融的幌子,借金融创新、普惠金融之名行非法集资旁氏骗局之实,包括像消费返利、虚拟货币、区块链技术、资产管理和私募资金这些领域也是非法集资相对常见的领域。

  判断投资项目、投资领域是否非法集,可以参考三个方面:第一,看收益。如果收益明显的高出正规金融机构产品的收益,甚至承诺保本保息的话,肯定是有风险的。第二,看合法性。投资项目是不是真实的,是不是有金融管理部门或者其他部门颁发的牌照。第三,看政策。虚拟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币的虚拟货币交易,在我国已明确被禁止,如果现在还从事虚拟货币投资的话,很可能就碰到非法集资了。

  有句老话说得没错,买的没有卖的精,不具备专业知识就一窝峰学别人搞投资,可以说是“处处皆是坑”,稍不留神就会上了贼船。说到底,要避开非法集资的重重陷阱,关键是要去除自身杂念,自觉抵制。广告冠名是噱头,投资协议要弄清,一夜暴富是陷阱,熟人介绍也要谨慎。只要时刻保持清醒,那么任凭骗术千万变,也不容易落入圈套,血汗钱也不会轻易付诸东流。


网络转载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