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除了新冠病毒的疫情, N号事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N号房是韩国最近被曝光超过26万人观看的网络色情聊天室,涉及多起剥削女性甚至未成年人拍摄性侵视频的犯罪事件。
目前已经确认的受害女性就有74个,其中16个是未成年人,而年龄最小的一位只有11岁。
她们是怎么成为受害者的?
根据媒体的总结,一部分是在社交网络上收到钓鱼链接,宣称:“你的私人照片被暴露到网络上。你快点击下这个链接看看这些照片是不是你。”
然后通过钓鱼链接,获得她们的社交账号以及密码、甚至是真实的家庭信息。进而利用私人信息进行威逼引她们一步一步入坑。
虽然这次的事件发生在韩国,但是暴露出的网络信息安全漏洞却让人背脊发凉。
在2015年,我国曾做过一份国内儿童网络安全研究调查。
这份研究,由广州市少年宫牵头,联合全国18个主要城市青少年宫,对2万多名3-14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在网上要填真实资料,你会怎么办?”
数据显示只有32.5%的孩子会先询问父母意见。
2.9%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表示会直接填,初中更是有10.5%的学生选直接填。
截止2015年12月,中国的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3亿。
网络渗透在我们孩子方方面面的生活。
根据2015年国内儿童网络安全报告显示:3-6岁的孩子,超过80%以上接触过手机、平板和电脑。
9-10岁的孩子里面,38%有自己的手机,49%有自己的QQ,26%曾加入过线上联盟。
13-14岁的孩子,57%有网友,64%曾在网络上发布过内容。
孩子这一代注定是数字时代的网络居民,我们是否可以做些什么去保护他们的安全?
去年我们曾针对另外一起网络安全事件发表过文章,其中收录了几条国外机构发布的关于E-safety(互联网安全)的引导。
现在想给大家重新分享。在家长层面我们可以做到的几条。
事先约定
确定孩子多少岁可以使用电子设备,明确和孩子说他们可以上网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使用的时间有多长,以及可以在什么地方使用。
年龄界限。
13岁之前不建议给孩子提供单独的手机、平板电脑。特殊情况,比如说单独出门(参加夏令营)需要联系时候除外。
比如科技大佬微软的创世人比尔盖茨的三个孩子,都是14岁之后才拥有自己的手机。
13-18岁,使用社交应用需要在成人监督下使用。而在13岁之前,不建议使用任何社交应用。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的qq,在苹果商店的下载年龄是在12岁+。微信的年龄在17岁+。
场所界限。
把电脑、手机等留在客厅、饭厅等公共区域,鼓励孩子在家庭公开的场所使用,方便我们观察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
安全上网
帮助孩子挑选适合年龄段使用的app、网站以及电影、视频等其他资源。
在手机、电脑上设置“访问权限”,阻止或限制不适合他们使用的应用、网站。
比如iphoneipad用户可以通过”设置-通用-访问限制-输入密码”,把不适合孩子看的app隐藏起来。
利用绿色上网软件,创建独立的账户,这些账户仅允许访问你选择的网站。
不定时检查以及更新以上的设置,确保在安全使用的范围。
使用示范
孩子在0-5岁,你可以和他们一起使用电子设备,示范他们可以在网上做哪些有趣的事情。
孩子在6-10岁,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让他们告诉你,他们喜欢在网上做什么。
孩子在11-13岁,和他们谈论使用社交应用的好处和风险。
比如告诉他们上传的任何内容,照片、信息等等可能永远在线存在。尽量少透漏个人真实信息、位置、照片等。
不要添加任何陌生人以及不太友好的陌生人熟人。
如果他们的好友没有在社交软件上即使回复,不代表他们不想与你做朋友。他们可能在做其他的事情。社交网络不代表随时在线,自己也不需要保持随时在线。
当在网络上收到不好的信息,比如恶言恶语等等,不需要回应,可以第一时间告诉成年人。
一些详细的做法,推荐看TED演讲视频《The challenges of raising digital Native》。
保持信任
最后一点,就是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保持信任。
让孩子知道不管出现什么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找我们求助。
世界总有阴暗的一面,除了依靠法律去严惩,我们要让孩子不必害怕,无论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会坚定站在他们的身边。
那孩子需要因此远离网络吗?
大可不必。
就像《园丁和木匠》书里说的:
“无论好坏,他们将创造属于自己的数码时代、属于自己的世界。
对他们来说,互联网是时代的基石和根本,代表了这个时代文明的顶端。”
只是我们得让孩子武装起自己去应对不善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