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檀:看临空经济如何打造全新西安

2020-05-17 08:01:34  来源: 腾讯网  编辑:zgjrzk  

  星期六

  5月

  May.

  16

  明日天气

  明日温度13°~35°

  全文字数:1920字

  阅读时间:8分钟

  昨日,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做客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世界共著 空港时代”丝路临空经济发展大会,高度评价大西安近年来的发展,强调临空经济对新西安的重要意义。

  叶檀参加“世界共著 空港时代”丝路临空经济发展大会

  叶檀现场发表“临空经济打造全新西安”主题演讲

  叶檀与空港新城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艾晨交流

  作为长三角地区极具影响力的财经大咖,叶檀的到来也让西安发布、西咸范儿、秦鉴、金融棒棒糖、悦西安等政经、财经自媒体闻风而动,抢在会前和小编一起围绕“大西安的发展”和“临空经济”两个话题,对这位“沪上财经女侠”进行了近半小时的专访。

  叶檀专访时间

  请输入

  01丨关于大西安

  “

  我其实研究过西安这个城市,是很有经济前景的,能力上讲它完全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产业链。

  ”

  以前中国的经济重镇是在西北地方的,那么西北从交通来看,从各种资源条件来看,最好的是西安,它所处的位置,跟丝绸之路紧密关联。所以西安有这样的向心力,不是一个局限于中国西北的重要城市的概念,而是整个亚洲的重要城市。

  对于西安,我想它的雄心绝不只是说成为“西北王”,因为这已经是一个事实。所以对于西安来说的话,就是要参与全国的竞争,参与全球的竞争。

  西安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也有自己的特色。作为西北重镇,教育、高端制造这块都是很发达的,不仅工业基础很深刻,而且是全国的五大高校城市之一。

  西安的制造业基础非常好,这几年来看,市场环境、政府服务意识也有了很大进步,城市显得很有活力,比如曲江新区。

  西安也有短板,整个西北经济相对欠发达,和周边城市群还没有形成匹配的高端产业链。

  历史上西安能起来,不仅是因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在西安、农业中心在西安,也是因为从西北过来的,陆路过来的所有的贸易通道、原材料通道都在长安。着眼在中国跟整个的西北亚合作这一块,那么西安刚好就是中心,也是我说的西安回到长安真正的含义。

  小编总结

  大西安的发展需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尤其是向西开放,以西咸新区为新的城市空间,探索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地区和国家的合作,依托沿线丰富的资源、培育沿线未来市场,形成新的经济链条,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同繁荣。

  02丨关于临空经济

  “

  其实一般来说的话,临港也好、临空也好,他都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以前在西北除了牛羊肉面条之外,很少吃到新鲜的海鲜之类,但现在随着物流条件的发展已经很丰富了;从实体产业链来说也是如此,中国的电子中心其实都会相应配备一个航空物流中心。所以,西北发展到现在,就需要这样一个临空经济。

  ”

  西安的产业链越发达,对于航空的需求就越急迫。中国有几个航空城市都在做临空,在竞争区位、政策、配套、服务外,其实还在竞争一个产业链,就是像电子产业这种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最终落脚在什么地方。

  如果说要建立一个临空港,你可以建立一个联盟。比如说周边的省份,也有一些制造业等运输的需求,如果我们的配套好,那通过西安集散肯定是最好的,效率最高。

  西安边上也有一些自然资源比较好,可以通过临空经济形成一个产业链,先把西北的联盟做扎实,然后跟竞争城市之间做联盟。既要竞争,也要联盟。很典型的就是重庆和郑州。

  我们很难想象其实美国最大的中转城市,按理来说要么是经济发达城市,要么是区位最中心的城市,但并不是。像孟菲斯,亚特兰大,他其实是区域面积扩大的产物。所以西安临空经济不能只着眼中国国内。

  人才就是一个全国、全球竞争的过程,我如果做汽车,肯定选嘉定。做物流,跟产业链、保税相关的肯定不会选择城市中心,所以这个是有特质的,临空经济对相关资源的吸附和辐射,不局限于一城一地。

  临空经济需要有经验的各方参与,比如绿地集团在怎么样以产业带城方面,这个他们有一定的发言权,因为他们在全国各个地方的高铁站附近都建了新城,背后有产业链的资源。我相信把他们在虹桥(空铁交通综合枢纽)的经验拿过来,与空港新城结合,应该还是很有前途的。

  小编总结

  临空经济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也是以航空运输组织经济要素形成区域发展新模式的重要创新。空港新城正大力发展临空产业,聚焦“三个经济”,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加快打造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为大西安和陕西的发展贡献力量。

  文:栾悦马智峰 | 图:陈元武 屈雪娇

  编辑:田恬 李琳娜

  责编:刘蕊 | 主编:马智峰 | 审核:苏吉余


腾讯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