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平:努力做绿色金融发展的排头兵

2020-07-19 22:22:23  来源: 百家号  编辑:zgjrzk  

  来源:中国金融杂志

  原标题:《中国金融》|刘桂平:努力做绿色金融发展的排头兵

  作者|刘桂平‘中国建设银行行长’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根本大计,认清这一点对于当前我国科学管控新冠肺炎疫情、稳健开展疫后经济恢复工作,意义极其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形成了前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有机统一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国有大行,建设银行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践履责任担当,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绿色金融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发展绿色金融是大型金融机构的责任担当

  2020年初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带来了持续猛烈的破坏冲击和难以估量的财富损失,同时印证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价值。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绿色金融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保、节水节能、再生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基础性、创新性制度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为绿色发展服务,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领航定向。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6年,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7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要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绿色发展,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中央部委陆续出台专项配套政策,绿色金融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2017年,国务院推出浙江、新疆、贵州、广东、江西5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也是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践行责任担当的集中体现。一是勇担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责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系统集成。发展绿色金融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金融领域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二是勇担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社会责任。良好生态环境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基础保障,是衡量小康社会成色的硬核指标。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绿色转型,是为人民提供优质公共生态产品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具体行动。三是勇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责任。发展绿色金融,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型金融机构处于资金供给端,可以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进行信贷结构调整,引导激励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勇担培育后疫情时代经济新增长点的企业责任。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国金融风险凸显,资源能源短缺加剧,倒逼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有利于培育和打造新兴绿色产业,增添稳增长的动力源泉。五是勇担履行应对世界气候变化承诺的国际责任。打造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2016年《巴黎气候协定》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绿色发展与协作迈入全新阶段,大力推进绿色金融,有利于建立全球资本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机制,提升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曙光初现,绿色红利加速释放,绿色金融迎来重要历史发展机遇。大型金融机构必须顺应新时代绿色发展潮流,抢抓历史机遇,防范风险挑战,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有效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把握绿色环保设施加快建设带来的融资需求机遇。2018年12月,《巴黎气候协定》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要实现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21世纪下半叶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全球每年需要新增投资数万亿美元。我国每年也需要投入大约4万亿元人民币资金,推动环保新科技研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这些项目投资期限长且金额巨大,存在庞大投融资需求,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把握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带来的结构调整机遇。绿色、生态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之一。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所带来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正持续催生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消费、绿色科技等绿色产业新业态,为金融机构资产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金融机构通过构建涵盖投融资、基金、保险、租赁等在内的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打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绿色引领型发展模式,将为绿色金融发展注入新内涵、打开新空间。同时,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环保红利”进一步释放,企业更有动力引入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不断壮大,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企业对绿色金融的融资融智融技需求不断增加。

  把握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带来的产品创新机遇。在政府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充分依托专业和科技优势,助推政府生态保护补偿操作性平台等项目建设,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供增信支持,为土壤污染防治、江河湖泊水体整治等环保项目提供专业资金监管等服务,助力生态环境治理。同时,随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强制性要求、绿色项目激励机制、环境污染防治法律的逐渐完善,环境权益将进一步物权化,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将获得广阔拓展空间,为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我国绿色金融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制度标准不统一、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金融机构能力不匹配、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等问题。一是绿色金融法律体系有待健全。目前,绿色金融法律体系多为政策框架、方针和意见指引,对市场主体的权利义务缺乏明确规定。二是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相对滞后。高素质人才缺乏,专业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部分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处于观望、跟随心态,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三是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大而不强。虽然绿色债券发展较快,但基础资产仍以银行绿色信贷资产为主,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产品发展较慢,难以满足市场主体的差异化需求。四是绿色金融发展根基亟须夯实。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内涵和外延缺乏统一理解,对国际领先的ESG理念认识和践行也有待深入。

  建设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实践和探索

  国有金融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社会和谐的“压舱石”。作为国有大行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多年来,建设银行积极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社会责任,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勇于担当、主动作为、锐意创新,取得了积极成效。

  强化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普及推广绿色金融理念,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战略,科学设计绿色金融发展制度框架,树立了良好品牌形象。2015年,建设银行设立绿色信贷委员会,支持绿色信贷业务发展。2016年,制定《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指导意见》。2018年召开绿色信贷工作推进会,调整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2019年召开绿色金融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培育绿色金融新优势。同年正式加入并签署《“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大幅提升绿色金融战略地位。建设银行不断优化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在资源投入上,对绿色信贷纳入经济资本和贷款战略性专项配置,对新发放绿色贷款项目经济资本占用给予倾斜支持,有效释放绿色信贷规模;在考核评价上,完善分行绿色金融评价体系,将绿色信贷纳入综合经营计划和关键业绩指标(KPI)考核,加大激励力度;在客户选择上,把客户环境和社会风险嵌入信贷流程,增强客户甄别、选择能力。截至2019年末,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1.1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55亿元;绿色贷款不良额总计103亿元,不良率0.88%,较全行平均不良率低1.55个百分点,成为改善资产质量的重要推手。2019年,全行绿色信贷支持项目节约标准煤3197万吨,较上年增加18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7233万吨,较上年增加307万吨,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创新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建设银行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新举措、新手段、新模式。比如,总行搭建“智汇生态”绿色金融服务平台,高效撮合建筑节能等新兴领域项目,助力银政企需求精准对接;广东分行瞄准绿色出行,推出绿色e销通、绿色电桩融、绿色租融保等产品;新疆分行针对西北干旱气候,围绕节水难题,搭建“农业全产业链云平台”,探索生态友好发展道路;浙江分行把握环境权益物权化发展态势,推出“排污权融资贷”,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贵州分行通过绿色资产证券化工具,支持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设,探索清洁能源智能化调度方式。

  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充分发挥金融全牌照优势,以银行业为主,结合证券、基金、信托、租赁、保险等各种现代金融业态,激活全市场投融资服务功能,丰富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在绿色金融债、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等方面实现历史性突破。2019年,建设银行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主题境外发行5亿欧元绿色债券和10亿美元可持续发展债券,承销首单银行间市场绿色建筑熊猫债,发行市场首单44亿元引入债券通机制的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以创始股东身份积极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各子公司也积极创新绿色定制化产品,建信租赁以“链式租赁”模式助推新能源汽车租赁,绿色租赁资产余额占比26%;建信理财2020年以来为120只绿色债券配置资金136亿元;建信信托积极开展绿色项目股权投资,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13.3亿元。

  筑牢绿色金融风险底线。积极研究环境和社会风险压力测试技术方法,实现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系统化、主动化、智能化管控,做到早预判、早部署、早安排。一是深化系统化管控。整合外部环境监测信息和自身资产组合信息,紧盯污染严重、环境违法违规问题突出的区域和行业,精准定位环保问题“黑天鹅”。二是优化主动化管控。积极应用环保信息科技发展新成果,加强环境敏感区域和环境敏感行业的识别,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信贷项目,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三是强化智能化管控。充分利用大数据工具,通过风险预警平台提前识别风险隐患、定向推送风险信息、分级预警分类管理,未雨绸缪,警钟长鸣,确保守牢风险底线。

  未来,建设银行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绿色金融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培育绿色金融发展新优势。一是制定绿色金融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量化目标任务,提升绿色金融战略地位。二是打造绿色金融生态场景。加大在绿色产业集聚度高、环境权益市场机制健全、污染治理任务重等区域的创新力度,重点做好浙江湖州、广东(广州)花都、重庆万州等地试点工作。三是提供综合性服务。在做大做强传统绿色信贷的基础上,发挥综合性、多元化、集团化经营优势,丰富绿色金融内涵和实践。四是提升数字化经营能力。密切追踪绿色产业链和绿色新技术发展,锁定潜力绿色成长型客户,推进“两新一重”等绿色产业发展。

  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深度植入ESG责任投资理念。ESG是指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因素纳入投资评估决策的一种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当前ESG已在全球广泛推广运用,成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加速普及ESG责任投资理念,对于提升上市公司质效、加快我国融入世界经济步伐、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借助ESG评估推动绿色金融健康发展。ESG理念注重用长远的价值投资眼光来评定和寻找优质企业,通过预警和排除中长期风险来设计和管理投资组合,获取更高更安全的投资回报。深化ESG投资理念,可以引导金融机构提升绿色资产占比,支持绿色行业、绿色投资和绿色客户,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二是依托ESG管理模式推动绿色金融规范发展。ESG管理包括全面规范的风险管控体系,在公司治理架构中,董事会下设ESG专业委员会,全面落实ESG绿色经营理念,制订金融机构绿色发展规划,科学识别、评估和管控环境、社会等风险。三是加强ESG交流合作推动绿色金融开放发展。自2004年联合国提出ESG倡议以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都积极响应参与。随着金融市场加速双向开放,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理应积极加入联合国框架下的行动组织,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提升绿色金融国际影响力。

  加快出台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建议将绿色金融纳入法治体系,以法律形式确立绿色金融制度,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一是在立法层级上,坚持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加速完善顶层设计,推动全国人大立法,尽快出台《绿色金融法》。同时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绿色金融相关促进条例。二是在立法路径上,坚持绿色金融立法与金融基本法相结合。系统整合梳理,推动现有政策法规升级为法律。同时,在《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中补充完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相关内容,推动金融基本法向绿色化、生态化转型。三是在立法内容上,坚持限制性与鼓励性规范并举。在限制性规范方面,明确绿色金融内涵、范围以及各主体的权利义务,推动金融机构成为环境风险的直接承担者,搭建市场化、多元化的绿色金融调控机制。在鼓励性规范方面,出台财税、利率、授信等相关激励政策,引导资本流向绿色产业,提升市场调控能力。

  加快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当前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不统一、不完备,落后于业务发展,亟待形成规范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一是完善标准体系系统化建设。加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出台绿色金融界定准则,制定绿色基金、证券、保险、环境权益等绿色金融产品标准,规范绿色认证评级机构。二是推动国际合作和互认。2016年,中国首次将绿色金融写入G20峰会议程,为全球绿色投资提供战略框架和政策指引。建议继续通过各类重要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和评定规则,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与全球深度融合。三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搭建统一发布项目标准清单和认证目录的绿色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引导市场主体规范开展绿色信息披露、精准对接绿色金融业务。四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引导。按照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统一标准,制定绿色金融监管办法,加强绿色金融业务认证、统计,建立量化考核制度,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科学制定绿色金融财税支持政策。建议设计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财税政策框架和运行机制,在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监管等方面,提供系统性、精细化和差别化的政策制度保障。一是激励绿色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业务体量大、增速高、创新活跃的金融机构,建议以政府基金奖励、风险补偿、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进行重点激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推进绿色金融快速发展。开展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发展评价评估工作,对表现优异的金融机构实行精细化监管政策,在存款准备金、补充资本金、经济资本计量等方面实施差别化管理,在利润考核、拨备计提、风险缓释和不良处置等方面采取更加务实灵活的政策。二是激活绿色金融市场。鼓励各级政府通过担保增信、贷款贴息、共同发起基金和风险损失抵补等政策手段,建立绿色金融风险共担机制,解决绿色金融发展风险不对称问题。

  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人才队伍及配套机构建设。绿色金融涉及经济、金融、环保、化工、工程、法律等多学科领域,亟待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和配套机构建设。一是壮大绿色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各金融机构可以在总部层面设立绿色金融专营部门,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绿色金融业务的专职管理和全面覆盖。深化与金融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科研院校、节能环保部门、第三方智库等机构合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高端金融人才培训交流平台,培养一批熟谙金融资本运作、具有国际视野的绿色金融人才。二是优化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环境。制定高层次绿色金融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搭建培育绿色金融人才服务和交流平台。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专业化研究机构为主体,培养应用型绿色金融人才,设立绿色金融研究机构,实现人才集聚和思想碰撞。三是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中介体系。搭建绿色金融中外合作交流平台,传播推广绿色金融理念。培育绿色金融中介机构,鼓励信用评级、第三方认证、资产评估、信息咨询、环境风险评估等专业机构开展绿色金融配套服务,充分发挥民间NGO组织作用。

  历史一次次证明,大灾大疫面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银行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勇担国有大行社会责任,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紧紧把握绿色金融发展新机遇,积极创新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全力支持经济社会绿色发展,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贡献。


百家号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