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蚂蚁呀嘿”了吗?“变脸”软件背后这些安全隐患,一定要警惕!

2021-03-08 08:17:38  来源: 腾讯网  编辑:zgjrzk  

  “蚂蚁呀嘿,蚂蚁呀呼,蚂蚁呀哈,蚂蚁呀哈哈......”

  过去的一周里,你有没有被这个“魔性”视频刷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近,在某短视频社交平台上,一个叫作“蚂蚁呀嘿”的特效火了。许多网友都将自己的照片导入一款名为Avatarify的“变脸”软件中,照片会被算法驱动,变成一段跟着节奏晃动的视频。

  这款软件有多火?直到3月5日,抖音#蚂蚁呀嘿#相关话题播放总量已超29亿次,特效被 785 万人使用

  然而这款爆红的AI换脸软件到3月2日凌晨从App Store中国区悄然“下架”......

  1

  “蚂蚁呀嘿”有何安全隐患?

  Avatarify软件运行的原理是将别人的脸套在自己的表情上进行实时驱动。用户只需要三步:导入手机里的人脸图片,选择视频模板,软件就能自动生成短视频,再一键保存即可。

  随着图像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类似的“换脸”APP也有不少。只要一张照片,就可以将自己的脸替换成明星或是朋友的脸,通过“照片活化”技术还可生成动态视频。

  然而“AI换脸”技术,是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的。

  利用深度合成中的表情操纵的方法即可生成的一段伪造的动态视频。也就是说,通过操纵一张图片,就可以让它做出和原有视频一样的动作来。比如说点头、摇头、说话等。

  该技术可以用于攻击人脸识别系统的这种场景当中。

  技术人员 张天奕:我们可以生成系统指定的这些,如张嘴、点头、摇头之类的动作,然后最终就可以冒充这个人完成了人脸验证的环节。

  去年就有新闻报道过,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的人脸面具,可以成功解锁手机。如今通过深度合成技术,仅用一张照片,就可以“冒充”照片中的人,并让他做出相应的动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刷脸支付”等需要人脸认证环节的安全性。一旦人脸个人信息泄露,金融交易、居家生活等方面将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

  △“蚂蚁呀嘿”视频爆红 暴露人脸识别背后的安全隐患(央视频号:经济信息联播)

  2

  人脸信息泄露有何后果?

  如今的生活离不开“刷脸”技术:人脸解锁、刷脸取款、刷脸买单、刷脸寄快递、刷脸住店、刷脸坐高铁等。对于人脸识别,多数人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的方便快捷,恨的就是安全风险。

  人脸识别通过摄像头获取脸部信息,再将脸部信息转化为计算机代码,这些所提取的数据将存储于企业数据库。在人脸容易被“伪造”的时代,人脸信息一旦泄露,后果轻则可能会造成经济损失,重则甚至可能会与犯罪相关联

  丢钱

  大部分银行等金融机构开设人脸识别登录APP功能。“刷脸”支付甚至是远程签约等场景也越来越多见。如果用户的“脸”不安全,人脸识别环节将可能被技术攻破,“钱”也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被“精准诈骗”

  一些网站用“换脸”方式提供用艺人“面孔”“嫁接”出的视频,往往涉嫌色情淫秽,且难辨真假恶意拼接制作侮辱性、污蔑性视图素材进行非法传播、利用。利用贷款人人脸信息,以此类技术进行非法催收活动,甚至敲诈勒索等其他严重犯罪活动。

  “被贷款”

  不少网贷机构仍使用人工审核或技术含量偏低的机器审核,一旦面部识别信息被不法分子掌握,用黑科技“活”过来的面孔,很可能以假乱真,让不知情者“被网贷”背上巨额债务

  侵犯肖像权

  用户上传、发布有关明星肖像权的用户内容,但是普通用户自己很难获得明星的肖像权授权许可,很容易造成肖像权侵权,根据协议内容,用户将会对这些行为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侵犯著作权

  我国《著作权法》明文规定,影视作品的著作权由制片者享有,同时还享有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享有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用户通过APP对明星头像进行更换,侵犯了制片人享有的保护作品完整权的著作权利

  3

  人脸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人脸信息存在“黑色产业链”。在某些网络交易平台上,只要花2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

  商家的素材库里,全都是真人生活照、自拍照等充满个人隐私内容的照片。当记者询问客服,这些图片是否涉及版权时,客服矢口否认,但却提供不了任何可以证明照片版权的材料。

  2019年2月,深圳某人脸识别企业被证实发生数据泄露事件,超过250万人的核心数据可被获取,680万条记录泄露,其中包括身份证信息、人脸识别图像及GPS位置记录等。

  专家介绍,当下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点,更多集中在存储环节。由于人脸识别应用五花八门,也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大量的人脸数据都被存储在各应用运营方,或是技术提供方的中心化数据库中

  数据安全是否到位、哪些用于算法训练、哪些会被合作方分享,外界一概不知。一旦服务器被入侵,人脸数据就会面临泄露风险

  4

  如何保护我们的“脸”?

  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方面,需要法律规范。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发布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介绍,近年来,全国政协围绕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开展大量工作,提交相关提案。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另一方面,也需要严格的监管。日前,工信部下架了10款APP,原因是这些APP违规调用相册等权限,侵害了用户权益。

  对我们个人来说,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提高安全意识,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防止人脸信息泄露小贴士

  1.对于一些要求上传,手持身份证照片或视频的服务,应保持警惕。

  2.不下载、不使用来历不明的应用程序,避免使用陌生的无安全防护的Wi-Fi。

  3.将面部识别设置为财产账户密码时,应同时设置其他验证办法,减小风险。

  4.使用虹膜验证身份的敏感人群,不要随意上传照片到网络,也不要轻易接受他人拍摄照片的要求。

  来源:央视频


腾讯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