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技术”剥夺我花钱的快乐!(附:全网“高效”维权途径盘点)

2021-03-15 13:02:26  来源: 腾讯网  编辑:zgjrzk  

  这是充满消费快乐的时代,也是泥沙俱下的时代。

  新消费时代的每一天,都有无数的消费新商品、新业态、新模式涌现。

  即看即所得、个性化推荐、服务到家等,每一种服务在给人们提供消费便利的同时,对人们权益的侵犯也越来越多样和隐蔽。

  直播带货、在线教育、网游氪金、长租公寓、医美、新能源汽车、互联网金融、生鲜电商……几乎所有的新消费领域,都存或严重爆发,或难以维权的侵权事件。

  直播带货

  侵权事项:虚假宣传、质量“翻车”、售后维权、刷单/流量造假

  2020年,直播带货成为了各大企业的“救命稻草” ,但也是成为消费者维权的重灾区。

  造假新闻频频被爆,一系列恶性事件大大降低了整个直播带货行业的信任度。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主播和商家责任界定不明的情况,一旦商品出现问题后,带货主播往往会推卸责任,与商家互踢皮球。

  辛巴直播间的“燕窝糖水”事件是影响最恶劣的一起。

  在消费者对其在直播间销售的“燕窝”提出“是否是糖水”的质疑,并在实名博主提供检测证明后,辛巴方面回应“我司只负责推广”,并表示如果消费者对产品有任何不满,可以向“茗挚”天猫旗舰店申请退货退款。

  该事件直接将直播电商推向风口浪尖,仅仅微博这一平台就引发了35亿阅读和近2千万讨论。最后几经反转,辛巴所在直播平台快手给出账号封停60天的处罚,但消费者的权益已经实打实的受损。

  此外,在中消协发布《“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中,还列举了明星直播嫌刷单造假的案例。

  一方面,观看人数吹牛、销售数据’注水’等‘影响力’指标的造假,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而另一方面,恶意刷单、花式踢馆、虚假举报等同业竞争也污染了直播生态。

  汪涵、李雪琴等明星都被点名。

  刷单造假的背后往往直播平台的“纵容”,对刷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保持平台的GMV (成交总额)的高位,而这个数字包含了订单的付款和未付款的部分,即消费者只要点击购买,无论最终有有无实际购买,都将统计在GMV之中。

  尽管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后者第一次对直播服务流量造假、虚假宣传等作出直接规定),但消费者依旧会因为各种原因,面临维权难题。

  在线教育

  侵权事项:分期贷、虚假宣传、诱导消费、霸王条款

  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消费井喷式爆发。

  2020全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2573亿元,同比增幅达35.5%。在线教育相关企业数量新增70.58万,三年连涨。此外,2020年整个教育行业融资金额680亿元大幅上涨,远远高于2019年的418亿元。

  市场爆发的另一边是,维权事件更加频繁出现。

  诸如在线教师资质造假、机构无证办学、诱导消费、合同造价、虚假宣传、霸王条款、解除合同退费难等现象频繁出现。

  有相关从业人员爆料,公司会提供一整套的固定话术。

  不少机构都会夸大及虚假宣传,靠打广告来博眼球,返现返佣也是常见的营销手段。即便消费者发现教学内容质量差、货不对板等问题,想要退费也很难。

  2020年下半年,各家“地推”火力全开之下。

  跟谁学在财报中连续两次提到正在寻求更多的获客方式,包括线下获客;有道在财报会中也透露了相关信息;51Talk在财报会中也提到了线下体验店的进展……此前,学而思网校、轻轻教育、编程猫、核桃编程等也都纷纷进入到地面获客的探索。

  几乎所有的在线教育都开启了对线下流量的争夺。

  线下体验店、线下代理、与地推团队的异业合作甚至与学校内部资源的合作……

  尽管在线教育平台的获客方式与会否侵犯消费者权益并无因果关系,但在巨大的运营、资金压力之下,各种乱相更加无可避免。

  随着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恢复,“教师资质”成为新一轮监管的重点。北京市教委2月5日下发通知,要求在线教育机构核查在职教师信息,确保学科类教师具备教师资格。所有无教师资质人员的在售课程,全部下架。

  有媒体称,教育部门已收紧在线教育机构教师资质要求,没有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主讲教师不允许对外授课,几乎波及所有的头部网校。

  此外,在线教育行业的“分期贷”也饱受舆论诟病。

  特别是对就业心切的应届大学生而言,更是成为进入社会的“第一课”。

  教育机构一次性把课时费收入囊中,后期还款风险由消费者自担,而消费者往往容易听信销售人员“承诺”,疏于对合同细则的关注,这也增加了后续改课、退课的风险。

  针对行业乱象,期待行业自律往往是“镜花水月”。

  网游氪金

  侵权事项:虚假宣传、诱导消费、霸王免责条款、索权过度

  疫情期间宅家掀起的“宅经济”风潮,使网络游戏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娱乐选择,不少网游的下载量和流水都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一些付费类网络游戏的消费纠纷也逐渐增多。

  主要包括网游公司虚假宣传、以不公平规定为经营者免责、侵害消费者选择权和财产权等。

  其中,对消费者选择权和财产权的侵害尤为容易被忽略。

  在服务协议中以单方格式条款要求消费者概括授权,同意公司对游戏中的任何内容或构成元素(包括但不限于消费者已购买或正在使用的角色、游戏装备等)做出调整、更新或优化,且不会追究公司任何法律责任,这种做法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索赔权,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如停止运营的某游戏将,其经营者发布公告称,届时将删除所有玩家数据及角色资料等信息,虽然公司承诺将通过礼包/点券/抽奖的方式对用户游戏账号内未消耗虚拟货币予以补偿。但用户必须在活动期内参与,否则视为自动放弃补偿权。同时提供的补偿方案为其名下的另一款游戏的超值礼包退换服务。

  或是,一些付费网络游戏未事先明示收费,以“免费试玩”诱导未成年人“入坑”,或是对自动续费说明提示义务履行不充分。

  此外,过度索权是各类手游APP中最常见的侵权事项。

  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大部分手机游戏软件在安装或启动时需要用户授权和游戏配置及功能相关的信息权限,如位置信息、设备识别码、存储卡的读/改/删、录制音视频、短信/电话功能的调用等。

  个别被测评手机游戏软件所需授权的个人信息与消费者通常理解的产品功能无明显关联,甚至明显超出合理范围,如获取“设备通话记录”和“读取日历”权限。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在“净网2020”专项行动中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多款游戏类移动应用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

  违法、违规移动应用具体如下:

  一是在App首次运行时未通过弹窗等明显方式提示用户阅读隐私政策等收集使用规则,或以默认选择同意隐私政策等非明示方式征求用户同意。

  二是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涉嫌隐私不合规。

  三是未逐一列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涉嫌隐私不合规。

  四是未提供有效的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或注销用户账号设置不合理条件,涉嫌隐私不合规。

  其中,《和平精英》(版本1.8.10)、《天天飞车》 (版本3.6.4.709)、《植物大战僵尸2》(版本2.4.84)等App未向用户明示申请的全部隐私权限,未提供有效的更正、删除个人信息及注销用户账号功能,或注销用户账号设置不合理条件,涉嫌隐私不合规。

  长租公寓

  侵权事项:消费欺诈、消费贷款

  旨在为年轻人解决住房问题的长租公寓近两年却饱受诟病,行业则更是“雷声滚滚”。

  野蛮生长的长租公寓享受到了互联网消费时代的流量福利,却也一度成为维权高地。

  上至行业头部上市公司蛋壳公寓,下至乐居公寓、小鹰公寓、城城找房等,并不十分知名但规模仍不可小觑的公寓运营方去年集中爆雷,几乎将行业早期积累的信誉度毁于一旦。

  甚至“有人入场就是为了跑路”

  长租公寓运营方的暗箱操作包括从银行提前收回全部房租,再按月度或季度支付房东租金;通过“长收短付”的期限错配,快速形成大量的房租预收款“资金池”;“租金贷”涉嫌超规模发放等问题。

  其中,“租金贷”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租金贷”作为一种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初衷是金融创新的有益尝试,其目的在于缓解租客的租金支付压力,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和融资成本。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运营方借银行“租金贷”业务过度杠杆扩张,甚至不惜高价抢房。

  租金贷在这些爆雷事件中却成了推波助澜的幕后黑手。

  蛋壳等长租公寓“租金贷”爆雷风波,暴露了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在风险管理上存在重大隐患。

  一些长租公寓公司的高管、背后的风投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却把租赁矛盾留给了房东和租客,甚至由政府为其埋单。

  目前,尽管各类微观案例判决进展缓慢,但行业监管确实迈进了很大一步。

  北京、上海等多地均出台针对长租公寓企业的监管措施,也对相关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相关文件,明确禁止“长收短付”,严格控制租金贷的拨付对象。新规也已经在2021年3月1日开始实施。

  上海也发布《关于进一步整顿规范本市住房租赁市场秩序的实施意见》,要求开立资金监管账户,严格资金的收付要求,承租人支付租金周期在3个月以上的,租金应当按月划至住房租赁经营机构;严控租金贷款业务,未开展个人“租金贷”业务的住房租赁经营机构,原则上不得新增该项业务。

  深圳也对长租公寓行业发布了新规,表示要规范行业主体和其租赁行为,严格主体登记备案管理,健全企业信息公开制度,实行住房租赁资金监管,且住房租赁企业只能设立资金专用账户,用来收取租金和押金。

  其后,武汉、成都、重庆、西安等地均已经加入到了对租金贷的严监管行列。

  互联网金融

  侵权事项:诱导消费

  今年两会,年轻人网络借贷问题得到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的关注。

  网络贷款行业目前的乱象主要有常将宣传重点瞄准年轻人人群,并以“万元日利率”等概念宣传吸引借款;贷款门槛低,无论是谁、只要成年,只要有手机号、身份证就能贷一笔钱,填写的信息非常随意也可申请贷款。

  尽管互联网金融行业已经经历了严格的监管和整顿,但仍存在“阴魂不散”的现象。

  如,一些互联网打车平台利用打车的流量入口给用户推送“借款渠道”的界面。如滴滴,在乘客打车支付钱后,一个称“您已经获得本周【借钱特权】,绿色申请通道已开启,本周仅一次”的界面。

  广州互联网法院2018年8月成立,截至2020年底,累积了两年多的数据,已经受理了113223件涉互联网纠纷审判、执行案件,其中被告为自然人的互联网金融案件、网络直播打赏案件等涉及网络消费借贷的案件占比将近一半。

  随着小额借贷转到线上、网贷平台的产生,越来越多的人在知情或是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享受到了网络借贷服务。

  多数网贷平台无需任何抵押就能简便地通过申请,无论是谁、无论年龄,只要有手机号、身份证就能贷一笔钱。

  消费贷的泛滥,与网络平台过度包装并非不无关系。

  一些机构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各种消费场景中嵌入金融产品广告,过度宣扬借贷消费、超前消费享受等观念。

  此外,目前互联网金融各平台之间缺乏综合管控。当从一个平台上借贷后,即使欠了钱,在另一个平台也很容易借到钱,一旦出现逾期,极易陷入“以贷养贷”恶性循环。

  以广州互联网法院案件为例,九成以上的涉网贷被执行人除了进入法院执行的债务外还有其余债务未能清偿。

  提高贷款申请门槛,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借贷人的消费状况,对以债为生、无消费能力和还款能力的人不能发放贷款。

  相比其他“显性”的消费侵权,显然,消费贷的陷阱更加隐蔽。

  对于贷款平台而言,一方面需要提高贷款申请门槛,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借贷人的消费状况,对以债为生、无消费能力和还款能力的人不能发放贷款。另一方面,还需要防范多头借贷风险,加强消费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电商平台等的跨平台合作。

  每年315,都是对前一年的回顾。

  在互联网消费热度高涨之中,再看2020年的维权热点。有一些是直播带货、在线教育、网络游戏等“虚拟”“云上”消费维权带来的新的维权问题,也有一些是乘上新技术、新场景东风的“老酒”问题,不论怎么样,对于这些问题,“强监管”的呼声正在不断走高。

  今年,消费维权年的主题是:守护安全 畅通消费。

  但现实面临的情况往往却是

  当你打了一个差评,商家夺命连环call;

  当你约了一辆车,被抬价杀熟;

  当你扫了一个码,立即收到推销卖房放贷等垃圾信息;

  当你发现直播商品货不对版,发现直播无法回放;

  当你找客服投诉,回答你的永远是词不达意的机器人;

  ……

  大数据、人工智能、视频直播、人工智能、这些本该“造福”人类的新技术,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消费侵权的“帮凶”。

  技术进步的当下,消费维权的问题一件没少,新花样还层出不穷,让人不知道是哭是笑。

  那么,作为消费者,有哪些维权渠道是你你必须知道呢?

  途径一:12315官网和国务院小程序

  315投诉的方式囊括电话、官网、App、公众号和小程序。

  其中,12315是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和全国互联网平台,后者是这“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大举措之一。

  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拨打热线或登录平台,对消费进行投诉

  此外,全国12315投诉举报平台已在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正式上线,可以通过点击对不法行为进行投诉举报。

  但由于投诉事件频发,315不能够及时处理情况等因素,消费者也会选择其他投诉途径进行消费权益维护。

  途径二:媒体/第三方投诉平台

  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直播电商投诉平台、黑猫投诉等媒体/第三方投诉平台也是消费者维权的重要通道。

  其中,中国质量万里行由首都新闻界主要新闻单位联合主办,国务院有关主管参与和支持;

  全国直播电商投诉平台是由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各大电商机构推出的直播电商投诉平台。

  黑猫投诉是新浪旗下消费者投诉平台。

  途径三:社交平台的吐槽比客服好用

  越来越多的商家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更加重视消费者的投诉,但无法及时处理客诉的情况仍旧存在。

  很多互联网公司还设立了先行赔付保障制度,在发生退货或事故前提下,优先保障消费者权益。

<>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年轻人们,更习惯于自力更生,互联网的问题就通过互联网的途径去解决。

  如果与平台客服沟通不畅,不妨可以试试社交平台的吐槽。

  微博、抖音、小红书……这些社交平台上的吐槽,远比与客服沟通有效。

  在消费高度繁荣的今天,作为消费者,涉及的消费领域越来越广,而维权也逐渐成为一种必备“技能”。

  中消协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982249件,解决749317件,投诉解决率76.29%;在2000年共受理消费者投诉706496件,解决率为96.17%。

  也就意味着,与二十年前相比,中消协全年受理的投诉事件只增长了27.6万件,解决率却从96.17%降至76.29%。

  当然,“有法可依”也是解决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浙江省网商协会出台全国首个直播电商行业规范标准《直播电子商务管理规范》,要求平台需亮证照,主播后台实名认证;

  北京市石景山区已推出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和服务平台;

  《电子商务法》已明确违法提供“针对性搜索结果”的法律责任为行政处罚,并且规定了最高限额为50万元的罚款;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早就对消费纠纷追责以及泄露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做了明确规定。

  法律法规的出台与执行,为解决消费纠纷提供了有力依据。

  最后,更重要的是,在面对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泄漏、假冒伪劣商品等,消费者越是人力量有限的维权难题,技术自律和监管的作用越是凸显。

  *部分图源网络

  文/墨白 编辑/严楷

  其他阅读


腾讯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