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郎咸平:中国的保险全是骗人的

2021-05-06 08:12:13  来源: 百家号  编辑:zgjrzk  

  同事前几天出了个小的交通意外,人没事儿,车要送修理厂。虽然对方是全责,由于保险公司的钱迟迟没有到位,导致车辆修好之后也不能提车。

  为此,同事三番五次打电话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总是找各种借口,拖着不付款。最后是在同事以投诉为借口的要挟下,保险公司才履行合同,但同事决定再也不买这家保险公司的车险。

  其实同事现在买的车险也是国内知名的大企业,但理赔的程序太过繁琐,由此又引发了同事之间对保险的吐槽。

  中国的保险行业一直口碑都不太好,但像车险,几乎是每个有车人家的必要开支,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一类保险想要达到这种程度,恐怕是任何精英销售都完不成的任务。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中国人一直都有忧患意识,保险的初衷很好,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生活,提高抵御突发事件的能力。

  按理说如此好的初衷,行业的前景应该是一片大好,可事实并非如此,抛开几大保险行业每年公布的官方数据不说,保险行业的口碑着实不好,就连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都说:中国的保险都是骗人的,那些官方数字是如何得出,不得而知。

  名人言论

  为什么郎咸平说的话能在文章中当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呢,首先跟郎咸平的专业和他的知名度以及公信力有关。

  郎咸平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最高学历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金融学博士,关键是他用半年的时间就顺利的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对于如此优秀的人才,他在美国的发展机遇也很好,先后在多个知名学府担任教师,同时他还在一些世界银行当顾问。当老师的履历让他的金融学知识更加的系统和完备,而当银行顾问则给了他很多接触实践经验的机会。

  1994年,郎咸平移居香港,随后他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国内。他为人熟知是因为他开办了财经类的电视节目,他的头衔本就赚够了噱头,又因为他犀利的观点以及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准确洞悉而迅速走红。

  他有一些关于国内经济的论断后来都得到了验证,不过他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比如说在郭美美事件中,他的言论就倍受质疑。而关于保险行业,他斩钉截铁地说:中国的保险都是骗人的,这倒也不是信口雌黄,这是他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的。

  他曾经认真地查阅过国家官方通报,2012年就有19家保险公司遭到了中国保监会的整改处分;也就是说,中国的几大保险公司几乎都榜上有名。

  保险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笔者不擅长,就不枉做剖析,但有一点笔者很清楚,“卖保险的”已经逐步演变为了一个略带贬义色彩的称呼,而买保险的人,十个有九个都后悔了。

  保险乱像

  笔者的大学同学就有从事保险行业的,而且是国内有名的保险公司,但大学群里的人都害怕看到他发来的信息,因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做过江湖救急的事情,刚开始为了帮他完成每月的销售额度而买了一些自己并不十分需要和了解的保险。

  同学算是比较能干的,后来就很少看到他在群里发推送保险的消息,原因是他已经经历过初期的考验,顺利的升级为较高级别的管理层。

  一人卖保险,全家买保险,这句话可以说是最精确地概括了从事保险行业的现状,为了完成规定额度,亲戚朋友同学无一幸免,有甚至还会扩散延伸至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

  这样的销售模式如果不说是为了卖保险,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传销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保险就是一种最高级别的传销,区别在于这是光明正大的“传销”。就像前文提及的,保险就是本身的意义来说是好的,就像在银行零存整取一样,平时投入一些资本,等到遇到不测时获取利润。

  这样一件好事没有办好,跟我国保险行业的乱像有关。卖保险的时候说得天花乱坠,真正需要理赔时,又开始各种说辞。有些险种需要交够多少年之后方能见收益,这其中有任何一笔钱没能按时到位,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网上也经常会曝光一些保险公司,投保人退又退不出,只能强迫性连续缴纳。前不久还有保险公司内部员工举报单位乱像,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将人们对保险的印象再次拉低。

  好事办砸

  笔者的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也有周围的同事朋友向笔者推荐给孩子买一些教育险以及人身险,大概的流程就是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费,等孩子年满18周岁之后,便可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保险金额。

  听上去确实比较诱人,毕竟每个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让孩子一生有个兜底的保障。笔者也算过一笔账,看似确实十分划算,但已经买了此险种的同事就说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坑。

  每个月要按固定的比例将保费缴纳至保险公司,如若不然,中间将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且在这18年当中不能中途随时撤保,如果一旦单方面出现违约,那么前期的投入将一无所有,这就是保险最大的风险,最终笔者还是打消了给孩子购买保险的念头。

  再来说说保险的报销问题,除了我国规定的为一些单位和企业为职工购买的五险一金,其他企业性质经营的保险项目在理赔时都会出现增减条款和对条款过度解释的现象,这利用的是一般民众对合同和法律的不熟悉。

  笔者单位工会给职工购买的重疾险,只有一位同事成功的报销了几百块钱,远不及单位交纳的费用。因为在申请的报销的过程中,保险公司会给出很多之前解释不明确的依据,把很多费用扣除在报销范围之外,经过他们一些列的计算, 最终报销下来的钱并不能解决同事看病贵的问题。

  笔者身边的人现在很少有人购买保险,即便是以前购买了,现在也想办法退出,可惜的是很多险种不允许中途撤出,为了不让前期的投入打水漂,也只能继续投保。

  保险行业如果能正规的经营,的的确确地把投保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定是一个前景和利益都十分客观的行业,但我国的保险公司做了很多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自己把行业前途断送了。

  小结: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说中国的保险都是骗人的,这句话乍一看似乎说得过于绝对了,但细细地探究保险行业的底细,的确如此。

  在我国有据可查的官方通报中就可见一斑,何况还有很多乱象是钻了法律的空子,让投保人犹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毕竟在签订购买保险合同的时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旦合同生成,具有法律效益之后,保险公司就开始显现出另一幅面孔,投保人却悔之晚矣。


百家号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