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持续走高,银行紧缩银根、中小企业资金饥渴,2011年,中国金融业的生态正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资金“跳”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以各种渠道进入实体经济。“影子银行”,渐渐浮出水面。
“影子银行”是一个体系,指称那些脱离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借贷平台,比如委托贷款、信托、小额信贷乃至典当行,也包括“灰色”的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影子银行”正野蛮生长,一则顽强,民间对它有很大需求及培育它发展的土壤;二来其“看不见”的部分,对现有规则和监管发出了强力挑战。
“影子”究竟有多大?
野村国际(香港)曾对中国内地的“影子银行”作过调研,按照其公布的数据,2010年“影子银行”贷款余额为8.5万亿元,等于当年银行贷款余额的17.8%、当年GDP的21%。
但是,“影子银行”规模到底有多大,迄今难有定论。原因之一是它生长太快,以至于还没有清晰而统一的概念:有人认为融资担保不算“影子银行”,因为其资金本质上是银行信贷;有人认为私募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应纳入范畴,有人却建议只计算借贷、忽略股权投资,因为股权投资对信贷的替代作用不明显。
更重要的原因是,民间借贷规模无法衡量。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黎友焕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表示:“很多担保、信托、小额贷款公司表面挂各种牌子,私下都在做这个。”他对羊城晚报记者说,“体量太惊人,你能得到的数据都是假的,因为根本没人能统计。”
黎友焕认为野村的数据太低估“地下钱庄”的能量。“现在做高利贷的很多,成行成市了,几个朋友凑几千万就出来‘放数’。有些钱庄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动用高科技监控手段,不怕你不还债,天涯海角都能找到你。”
本月15日,央行在官网发布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报告。2011年1-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7.76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占53.7%;而在2010年,这一比例为55.6%。国泰君安证券研究团队的历史数据发现,200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达社会融资总量的92%,占绝对主导地位。不到10年,这将近40%的占比落差意味着什么?此前即有报道称,中国内地“影子银行”放款量或已占社会融资总量的“半壁江山”。
壮大根源:流动性“脱缰”
“钱太多了,银行装不下”———这是各国出现“影子银行”的共同原因。
以民间借贷为例,其蓬勃发展的背景,是民间资金的大量沉淀。资金要寻求保值增值,除了购买资产外,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拆借。
从世界范围看,“影子银行”都源于流动性泛滥,但各国金融环境不同,又造成了“影子银行”形态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