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频道 >>  学术交流 >> 
  • 打印
  • 评论(0)
  • 字号:  
  • 收藏 点击:
  • 《社会保险法》权力制衡机制有待完善

    2011-3-24 17:14:47  来源:中国保险报  

      从1994年我国开始将社会保险列入国家立法规划,到这一部根本大法于2010年10月底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表决通过,整整耗时逾16年,历经全国人大四审并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保险法》从2011年7月1日开始施行,中国社会保险立法层次低、社保法规系统性弱、区域与行业衔接性差等现象将得以根本扭转。《社会保险法》首次从法律层面确立了我国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大社会保险支柱,成为我国社保民生的根本大法。本文通过理性地审视现有法律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未来社会保险法制的可完善之处,希望能对健全我国社保法规体系有所帮助。

      《社会保险法》中权力制衡机制的缺失

      我国新颁布的《社会保险法》中,对权力制衡并没有过多的规范。法律的长期施行将有可能导致政府行政权力的膨胀,政府在某种程度上集立法、执法与司法权力于一身,混淆了权力分治的界限。

      从立法层面上看,国家将诸多立法权的行使下放至各级人民政府,从法律层面承认了地区差异。比如《社会保险法》第五章“失业保险”中,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各自的失业保险金(法案第四十七条)。此外,《社会保险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具体办法(法案第十九条)和新型合作医疗的管理办法(法案第二十四条)等由国务院规定,这些做法实际上将原本属于立法机构的权力让渡给行政机构。

      从监督执法的层面上看,社会保险的具体监督也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除了工会组织依法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外(法案第九条),主要还是通过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的监督(法案第六条)。

      按照现行的法律,社会保险的执行与监督将可能出现政府效率的浪费和监督质量的下降。在《社会保险法》中,社会保险的执行主体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批准设立,由所在地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和机构编制机关批准设立(法案第七十二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运作接受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领导。但是,《社会保险法》同时赋予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监督社会保险基金运作的权力,即社保经办机构应当向社会公布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支出、结余和收益情况(法案第七十条)。该法案在第七十九条又重新规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其中包括定期向社会公布社会保险基金检查结果。这种同一系统内部多次监督的做法,不仅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而且,由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非独立性,其监督质量也容易受到上级机关的影响而有所下降。

      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制度 制衡机制的若干思考

      首先,我国社会保险的立法权力不宜过度分散。我国现行的立法讨论中,针对地区标准、省级统筹、转移接续等问题的立法倾向于由行政规章或者地方立法机构进行规范。这种做法将使得社会保险立法体系令出多头,法律规范混乱,客观上加剧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劳动力的自由流通和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网页评论:【已有 位网友发表看法,点击发表评论】
    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