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印
  • 评论(0)
  • 字号:  
  • 收藏 点击:
  • 8600万张无效卡——信用卡市场热闹背后现尴尬

    2011-6-8 16:35:50  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 戴磊  

      人们习惯用“跑马圈地”来形容这几年间的变化,各行都期待早期快速累积大量客户,然而,一味注重发卡量带来的弊端也在显现,最直接的便是出现大量所谓“死卡”、“睡眠卡”。

      就在四五年前,追求时尚、新潮或是精打细算的人都热衷去办几张信用卡。如今,商场里、电影院里、写字楼里依然随处可见各种办信用卡的摊位,但似乎少有卡片能激起太多办卡人的热情,因为信用卡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对于很多人来说,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对于发卡行来说,它们或许更愿看到今天的局面。数据也证明了信用卡在中国的日渐普及: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显示,信用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到32%,信用卡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我国信用卡跨行交易金额为5.1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6%。交易笔数达24亿笔,较上年增长21.83%。而根据央行公布的《2011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情况》,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已经达到了2.42亿张。

      面对红红火火的信用卡市场,有一个数字让人不免觉得尴尬:根据蓝皮书公布的数字,到去年年底,全国信用卡中的活卡量只有1.3亿张,活卡率为62.31%,也就是说,未使用的信用卡总数超过8600万张。而在2009年底,全国几乎有一半的信用卡未被使用。

      “死卡”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把信用卡作为日常支付工具的人往往都有数张卡片,而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持卡人通常只使用一张信用卡,也就是说,已激活的信用卡的使用率有限。

      这火热却又尴尬的局面让人立刻想到了近几年来各行的信用卡大战。25年前,中国银行推出了首张信用卡——长城卡,到2003年,全国信用卡发卡量仅有300万张。不过,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激增到了1.1亿张,是5年前的33倍;到了2010年,又较2008年翻了一倍。

      人们习惯用“跑马圈地”来形容这几年间的变化——作为一项规模效益型业务,各行都期待早期快速累积大量客户,从而带动收益。截至去年底,四大国有银行的发卡量均超过了2000万张,工行则超过了6000万张;股份制银行一度是信用卡市场的领跑者,但近年来被国有银行迅速超越,其中招行发卡量约为3500万张,中信等银行超过了1000万张。然而,一味注重发卡量带来的弊端也在显现,最直接的便是所谓“死卡”、“睡眠卡”。

      这些卡不能给银行带来任何效益,反而占去了各行信用卡中心大量维护管理费用。另外,每发出一张卡片,银行也需付出一定成本。据介绍,信用卡制作成本通常较低,仅为2元左右,但营销成本相对较大——包括办卡赠礼、工作人员的人力成本、推销人员的提成等。按照银监会的规定,一旦持卡人选择不开通卡片,银行不得收取任何费用,这些成本需要银行去买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雅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