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催收行业:暴力与暴利齐飞

2017-06-26 09:25:28  来源: 网络转载  编辑:zgjrzk  

催收者无所不用其极,欠债者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催收作为消费金融产业链的最后一环,人性与利益在这里纠缠不休……伴随P2P、消费金融、民间借贷行业的坏账大幅攀升,今年不良资产规模仍在快速上涨之中,相随相生,暴力催收也成了不良资产催收过程中撕不掉的标签。从电话骚扰、泼油漆,到黑名单裸条等事件,更是将暴力催收推上了风口浪尖。虽说是经济下行结下的苦果,但是这颗苦果,却形成了万亿级别市场。

这其中的不良资产规模吸引了大批“掠食者”,其中,既有持牌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省级资产管理公司及地方金融资产交易所,也有线下催债公司,而迅速崛起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公司也加入这一行列。在资本的加持下,几十家创新者涌入行业,试图用互联网,改造、甚至颠覆拥有千年历史的催收行业。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经过几年的发展,催收行业却并没有因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而展翅高飞。这里,依然是深不可测的江湖。作为首批银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中唯一的外资公司捷信金融,前段时间就不断传出了高利贷、暴力催收等事件。通过捷信官网发现,捷信金融有现金贷和商品贷两大类产品,现金贷又叫“捷现贷”,某网友就在贴吧爆料贷了1万4要还款4万多。有投资者在捷信金融贷款之后收到的催收短信,前半段还是文明用语,到了后半段则成了语带威胁“拒绝还款是吧,没问题,明天会找人到你家的,等着吧!”据投资人反映除了催收短信的语言暴力外,自己的隐私也受到了捷信金融的侵犯。“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知道我岳父家电话的,他们直接给我岳父家打电话,催钱。”该投资者表示,他在捷信金融贷款的还款逾期了几天,亲戚家就收到了催款电话,个人生活也受到了负面影响。有记者随即求证,但该消费金融公司则称,遭遇了老赖,双方各执一词。为何这些催收人员如此猖狂?有知情人士表示在互联网的催收行业,只需要几百元,催收队就可以从黑客上买到用户的电话号码、姓名、身份证号。如果再多付点钱,还可以获得用户的实时定位。这种套路在行业内,已经成为了公开的秘密。有一些电商数据,催收公司来谈合作,甚至就直接说,希望只对接这类信息,包括电话号码、联系人、收货地址等,而这其实就是直接贩卖用户的数据,并且有很多所谓的“大数据”公司,就在做着这类暴利的生意。高额的返佣也正是促成这种暴力催收的主要原因,对此,互联网玩家们似乎也没有重塑这条催收价值体系的倾向。而目前催收行业的绩效方式,完全与催收员能催回来多少挂钩,能要回来多少钱,催收公司就可从中直接提成一半左右。对于一个行业来说,如果利益成为了最大的驱动力时,那么就可能面临失控。就像上面说的捷信这个事,明明是用户逾期了,却给客户爸妈、亲戚朋友打电话,让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欠钱,全然不顾个人隐私,而是简单粗暴的侵犯他人的生活。电催阶段,言语威胁,甚至使用“呼死你”软件,在行业内早就不算新鲜事了。如果是上门催收,则更容易引发肢体冲突等暴力催收行为。尽管一直以来行业尽了全力,但发展到如今的互联网+不良资产行业,却依旧是乱象不断。至于何时才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场消费金融公司与用户的博弈何时才能划上休止符,还需要企业方加强自律、需要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建设、更需要相关监管机构介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这些暴力催收的背后,其实也是消费金融行业对风控的漠视和借贷人的过度负债等问题。正是因为一些平台前期为了做大,就什么人都放进来,才会导致后期过度依赖催收来控制坏账。而什么“阳光催收”、“绿色催收”的声音,在利益面前都销声匿迹了。金融公司和催收平台相互不信任,催收员和逾期人更是形同死敌。显然想要单纯依靠行业自律来完成清理肯定是不够的,毕竟这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而消费金融催收行业必然要先走过阵痛,才能在混乱中迎来新生。文章源自公众号:消费金融行业评论,有改动
网络转载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