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因素复杂化 流动性管理需更具前瞻性

2018-06-05 21:07:56  来源: 中国金融智库综合  编辑:editor01  

  在外部宏观经济和行业监管趋严的双重挤压之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经营管理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第三方支付和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在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形成蚕食效应。外部环境与内部经营形势发生的较大变化,让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当前银行业风险防控重点领域之一。

  面对银行业务经营出现的新特点,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发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流动性办法》),旨在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夯实流动性风险管理基础,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伴随去杠杆深入推进导致部分企业偿债能力下降以及互联网渠道对银行存款的分流,未来银行业还将面临较大的流动性管理挑战。《流动性办法》的出台,将促使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加快从被动管理转为主动管理。

  “从中长期来看,《流动性办法》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更为合理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减少资产负债的过度错配。”兴业研究分析师何帆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

  流动性管理复杂度提升

  2015年以后,在外汇占款持续下降的大背景之下,央行转为综合运用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组合释放流动性,这一变化导致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对央行借款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由于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力度和节奏灵活多变,期限品种搭配多样,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增加。

  此外,由于过度使用杠杆,通过影子银行等非正式贷款方式发放的贷款超过正常渠道贷款规模以及普遍存在的拆短贷长所造成的期限错配,也造成市场出现结构性资金紧张的情况。

  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余额宝、理财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其方便快捷,与商业银行相比利率更高等特点,吸收了大量的闲散资金,导致了商业银行存款流失。且伴随利率管制逐步放开后,各银行间竞争加剧,资金更加频繁地在存款、理财产品、基金以及股市、债市间转换,进一步弱化了银行负债来源的稳定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不断深化,不同类型银行在业务模式、复杂程度、资产负债结构等方面的差异逐步显现,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正是在此背景下,银保监会对此前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制度进行修订并推出新的《流动性办法》。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许文兵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三项新的量化指标的引入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注重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匹配,也将促使商业银行减少波动性较大的同业负债来源的运行,对盲目扩张资产和负债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

  “《流动性办法》的落实,一方面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流动性更加"平稳",抑制"冲时点"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机构间流动性传导的"顺畅",有助于交易商发挥资金融通、稳定市场的作用,缓解金融机构间的流动性分层问题。”何帆认为。

  负债资产端的双窘境

  商业银行通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性债务,或通过贷款承诺和其他信用方式,为经济社会创造流动性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流动性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目前来看,影响银行流动性的最主要因素还是资金来源与运用的不匹配。资金来源不稳定,特别是存款压力较大,核心存款增长缓慢。”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认为。

  利率市场化以来,银行业整体付息成本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一般性存款增速始终显著低于包括基金、证券、保险等在内的资管类产品增速,存款持续呈现出活期化运行态势,对银行流动性管理形成较大压力。

  特别是中小银行,其核心负债占比较低,对同业存款、公司存款、财政存款等批发性负债的依赖较高,而这类批发型融资金额大、期限短、不稳定,使得中小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更为艰巨。

  从资产端来看,目前整个银行业的资产方仍然延续了以往的增长模式和惯性,增速快于负债方增速,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难度不断提升。由于存贷利差逐渐缩小,部分银行还在通过扩大信贷规模及表外业务来增加利润,导致银行对客户的审查力度降低,加剧流动性期限错配,容易诱发流动性风险。

  负债端和资产端的双重窘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困扰银行业流动性管理。

  动态管理需更敏锐

  “以往,银行业更关注信用风险管理。随着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越来越复杂,流动性风险更加突出,流动性风险管理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面对流动性风险的新形势新变化,银行业应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高度,从多个方面进一步创新风险防控手段。

  业内专家认为,首要是抓好资产负债的组合管理。流动性风险的首要触发点是核心负债不足,因此要抓好存款资金承接、资金体内循环、商户拓展、金融生态圈等稳存增存的基础性工作,系统化、网络化拓展存款客户。适应客户融资渠道和金融资产需求多元化趋势,拓展各类要素平台市场客户,促进负债来源多元化,增强核心存款稳定性。

  “总体上,要引导商业银行回归本源,降低同业负债和同业资产比例,更加稳健发展。”董希淼建议,通过出台包括流动性风险管理新规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仅要加大商业银行个案的查处,更要重视完善制度、形成长效机制。

  建立流动性管理长效机制、健全流动性管理体系,应逐步将偏于静态的管理转变为动态管理。头寸管理是商业银行流动性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单纯的头寸管理难以从根本上管控流动性风险,应进一步强化对现金流的计量、监测、预测;还应密切追踪引发流动性风险的新诱因,结合实际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前瞻性地暴露未来流动性风险状况,定位主要薄弱环节。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