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AECOM亚太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战略与发展负责人刘泓志先生,作为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并任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综合方案副总规划师,帮助过无数老城市转型,新城市诞生;在“寻找城市之美”演讲中,他分享了25年来的积累与反思:一座城市在追求成功的路上,除了更快,能否更快乐一些?在城市美学中,市民个体的角色在哪儿?通过分享城市之美的全球案例,刘泓志先生将城市与人的关系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演讲中没有堆砌术语,更不靠罗列数据,以最平易的话语剥离表象,直取城市的精髓。
时间:早晨8:309:30
地点:纽约第42街,范德比尔大道交叉口
人物:从中央车站涌出的上班族
每一天,太阳照常升起。在纽约城市巨幅背景的衬托下,一张张普通人的肖像正在不知不觉中拍摄完成。从2007至2016年,摄影师Peter Funch连续9年在同一时段坚守同一路口,他将镜头对准了行色匆匆的纽约客,捕捉他们脸上最真实的表情1:
纽约时报在2月份公布了由Realtor.com所做的一项全国性通勤情况调查2,纽约位居全美最差通勤城市之首,单程通勤时间平均是 35.9分钟,全年要在拥堵上浪费掉89.4小时。如果对比最佳通勤城市的19.9分钟,纽约客们当然有权利抱怨;假使他们放眼全球的话,和咱们帝都魔都的上班族比比,幸福指数便会立刻飙升。看到这里,各位是不是有了吐槽的冲动?
作家文珍说的好“红军不怕远征难,怕只怕日日长征”5。不知不觉中,生命中很大一部分醒着的时光都在各种车厢里和陌生人挤成一团。当裹挟在无尽的人流中,上楼梯下楼梯,再走出一里多地才能实现换乘的时候,会不会感觉自己就像画中的火柴人?
我们来到这座城市,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更少睡眠或更多的焦虑。也许有人会说,这就是成功的代价。但真正成功的能有几位,绝大多数人都会永远在路上。难道说,在追寻成功的路上,我们最先丢掉的必须是幸福感吗?
刘泓志先生(AECOM亚太区高级副总裁, 大中华区战略与发展负责人,美国哈佛大学城市及建筑设计硕士)在TED-Suzhou的演讲中举了一枚例子,让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于2017年推出了“绿波计划”⑦,即在早晚高峰时段,针对位于市中心主干道上的专用自行车道,通过大数据智能信号系统,将骑车人象鱼群一样集结,当他们一起行进的时候,所经过的路口尽是绿灯,汽车都要为他们止步让行。
这一路畅通是如何实现的呢?下图中嵌入路面的LED灯是一个速度雷达显示器,用来提示骑车人保持车速在20公里/小时,下一个路口则保证绿灯通行。
有谁会想到,哥本哈根享誉世界的自行车文化,竟然是从这座城市最严重的生活危机中诞生的。刘泓志先生介绍道,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迫使人们改变了出行方式,然而危机过去之后,市民们却做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选择:绿色出行,低碳环保。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他们所在的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原真之美”的力量。
“原真之美”不在于城市的外表颜值,不是百年建筑群,而是它是否拥有比任何制度更坚固的,更有行动力的市民共同信仰。哥本哈根的市民很伟大,他们做到了众志成城;在追求美的路上,幸福感就挂在了每位市民的脸上。
作为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综合方案副总规划师之一,刘泓志先生帮助过无数老城市转型,新城市诞生;在“寻找城市之美”演讲中,他分享了25年来的积累与反思:一座城市在追求成功的路上,除了更快,能否更快乐一些?在城市美学中,市民个体的角色在哪儿?通过分享城市之美的全球案例,刘泓志先生将城市与人的关系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演讲中没有堆砌术语,更不靠罗列数据,以最平易的话语剥离表象,直取城市的精髓。
探讨城市的未来,城市之美,我们渴望能听到你的声音。也许,你认为自己并非建筑专家或规划设计师,不过芸芸众生;殊不知正是众生聚集在一起才造就了城市,而城市的表情也时刻挂在你的脸上。
搜索刘泓志《寻找城市之美》点击观看演讲视频。
资料出处:
1.
«42nd and Vanderbilt» by Peter Funch
Published by TBW Books.
http://www.peterfunch.com/books-2/42ndandvanderbilt-book/
2.
The New York Times:Think Your Commute is Bad?
By Michael Kolomatsky(Feb. 22, 2018)
https://www.nytimes.com/2018/02/22/realestate/commuting-best-worst-cities.html
3.
城市出行半径大数据报告:一线城市通勤压力大
http://gd.sina.com.cn/sztech/hlw/2017-02-13/detailsz-ifyamkzq1275816.shtml
4.
数据报告 | 2018年中国城市通勤研究报告(源自:极光大数据,2018年6月)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3148961203985053&wfr=spider&for=pc
5.
摘自文珍《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
6.
«Going to Work» painted in 1943 by L. S. Lowry. 画作图片来自网络。
7.
Innovation in, lycra out: what Copenhagen can teach us about cycling
From The Guardian
该项目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