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一款名为青桔的共享单车出现在开封街头,这款外形时尚、骑行轻便的共享单车刚一推出,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但在7月21日凌晨,开封街头的多辆青桔单车却被人用破坏钳剪坏了车锁,造成车辆无法继续投入使用。
那么,是谁这么无德破坏为大家服务的共享单车呢?
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咋回事。
7月21日早上,几名青桔共享单车的工作人员来到午朝门派出所治安大队报案,称头一天刚刚投放在市体育场大门外的30余辆共享单车被人破坏了车锁,造成车辆无法继续使用。接到报警,治安大队立即向所领导进行汇报。经过现场勘察,警方确定在龙亭公园后门外,以及市体育馆门前的30余辆青桔共享单车车锁全部被人用破坏钳破坏。据了解,共享单车最核心的部件就是可以扫码的车锁,车锁被人为破坏,车辆自然也就无法再为市民提供出行服务。这种恶意破坏公共交通资源的行为引起了警方高度关注。在午朝门派出所负责人的指示下,该所治安大队牵头成立专案组,全力追查破坏共享单车的黑手。
勘察过现场后,专案组民警立即调取案发地周边监控,以期查到更多线索。不出所料,警方从监控中发现,7月21日凌晨1时10分许,有多名男青年分别乘坐轿车和骑行哈罗电动车来到市体育场门前下车,随后这些人从汽车后备箱拿出一把破坏钳,把停放在路边的青桔单车车锁一一剪坏,然后分头大摇大摆地离开了现场。
就在午朝门警方对此案紧锣密鼓展开侦查时,青桔共享单车的工作人员又向专案组报告了一个坏消息,就在市体育场门前青桔共享单车被破坏的同一个晚上,在包公湖沿岸的10多辆青桔共享单车也遭到同样的破坏。根据现场勘察,包公湖沿岸被破坏车辆也是被破坏钳剪坏了车锁。根据对两处现场车锁被剪切口的细部特征对比,警方确定并案依据后决定对这两起案件进行串并侦查。
午朝门派出所治安大队民警小韩和小刘具体负责案件的视频追踪,为了早日破案,他们冒着酷暑顺着这些嫌疑人逃走的路线一直追查下去。为了早日破案,小韩和小刘连续数日没日没夜地追踪视频线索,查阅视频资料有数十个G。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量调阅视频,警方发现,作案后,3名开车的男青年步行向西离开现场,其他几名男子继续骑着哈罗电动车离开现场。随后不久,3名步行的男青年又返回案发地附近将汽车开走,而其他几名男青年则是骑着哈罗电动车一路向西,一直到西郊开元商场附近才分散。侦查员们根据作案嫌疑人汽车信息,查到车辆所有人为胡某,但胡某已是中年人,与监控中作案的男青年年龄不相符,经过进一步追查,警方发现胡某的儿子胡某哲与监控中所显示的一名作案嫌疑人高度相似,据此,警方判断胡某哲具有重大作案嫌疑。随后,警方对胡某哲展开秘密调查,调查发现,胡某哲系哈罗单车开封运营部的员工,平时与于某峰、王某鹏等7人来往密切,除了于某峰刚刚从哈罗单车开封运营部离职,其余7人全部都是哈罗单车开封运营部的员工。随后,警方将这几人的信息与视频信息进行比对后发现,胡某哲、于某峰等8人具有重大作案嫌疑。
虽然犯罪嫌疑人已初步确定,但侦查中警方得知实施破坏行为最多的于某峰一直找不到踪影,为了确保除恶务尽,警方并没有急着对其他嫌疑人动手。经过多日对几名犯罪嫌疑人的跟踪、蹲守,8月10日,侦查员们在东郊巴屯村发现了于某峰的行踪。看到抓捕时机成熟,午朝门派出所负责人立即召集治安大队和案侦大队警力联合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组织起三个抓捕小组于当晚展开抓捕行动。行动中,一组成功把于某峰堵在家里,其余7人也在随后不久被警方成功抓获。经过讯问,8名犯罪嫌疑人对自己在7月21日凌晨对青桔单车进行破坏的行为供认不讳。
当8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时,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据8人交代,7月中旬,他们得知青桔单车即将投放开封市场,他们认为这样会影响哈罗单车在开封的经营,进而会影响到他们的工资收益。于是几人在工作群里密谋对青桔单车进行破坏,并于7月21日凌晨聚集在一起,用破坏钳对刚刚在开封投放的青桔单车进行破坏。令人可悲的是,实施作案的8人全部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在实施破坏时丝毫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是犯罪,其法律意识之淡薄,法律知识之欠缺,令人难以相信。
午朝门警方依法以涉嫌寻衅滋事犯罪对胡某哲、于某峰等8名犯罪嫌疑人实施刑拘,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相关阅读
共享单车遭破坏,别动不动就赖国民素质
前几天,一篇反映大量共享单车被破坏的文章引发热议。寥寥数字和大量现场照片,向人诉说着某些国人的素质问题。
如今,共享单车已经在不少城市普及开来," 随骑随走 " 的模式大大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然而,这些原本应该被停放在路边,等待有需要的人使用的自行车,有时却出现在了马路中央、河里、树杈上,四肢不全,遍体鳞伤 …… 照片中,大批单车被人破坏、堆放在街角。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
中国素有 " 自行车王国 " 之称,因此共享单车一出现就迅速获得了众人的青睐。
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2016 中国共享单车市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底,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达到 1886 万,预计 2017 年,共享单车市场用户规模将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年底将达 5000 万用户规模。
共享单车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不过," 人怕出名猪怕壮 ",共享单车 " 出名 " 后,麻烦事就来了,一些人恶意对单车大肆破坏。
△汉口江滩一出入口,大量摩拜单车被无序停放、占据盲道(来源:楚天都市报)
2017 年 2 月 9 日,南方都市报报道称 ofo 共享单车遭拆锁,被藏在手机店内。路人准备骑走却被店主骑电动车逼停。
也是同一天,现代快报称南京鼓楼区一些共享单车上贴有三个二维码,扫码后发现是虚假信息。
围绕共享单车的不文明现象的报道还有许多:
不少网友在看到共享单车的惨状后,同那篇文章一样,表示共享单车乱象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
共享单车乱象=国民素质低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街万巷是单车。共享单车的出现,给了用户最快捷出行的期待出门之后,目之所及的范围内可以马上接驳。但共享单车要想运转流畅,需要公众具备较高的公共意识和契约精神,说白了就是替他人着想。
共享单车 " 让每个人随时随地有车骑 " 的愿景,给了一些人 " 免费午餐 " 的侥幸心理,也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公民素质试验。
很多人高喊:" 低素质的人,不要糟蹋共享单车 ",但其实,很多国人的观念里,依然只是简单区分,这个要么是我的,要么就是别人的,别人的和我没有关系。不可否认,对公用概念缺乏认知,是我们早已存在的文化陋习。
这样看来,有些破坏确实是用户刻意为之。但是,只靠一些国民素质低下的用户一己之力,能够造成大批量共享单车的毁坏吗?
共享单车乱象 ≈ 国民素质低下
就像某网络热文所言,共享单车确实 " 照 " 出了部分市民个人素质的短板,但矛盾就在这里。若不是共享单车随停随用的理念和模式,谁敢乱停乱放?共享单车的出现,利用了人人图一己之便,漠视公共秩序的人性弱点的同时,也 " 照 " 出了共享单车自身和城市规划、监管等方面的缺憾。这 " 照妖镜 ",照的不仅是国人用户。
品牌博弈带来共享单车乱象
2016 年 8 月底,诞生于 2015 年 1 月的摩拜单车从上海进入北京,在媒体的关注下从幕后上向台前。此后,OFO、小蓝单车、一步单车、骑呗单车、由你单车、CC bike 等一系列共享单车品牌相继涌入市场。
最近蹿红网络的一张 24 个共享单车应用的图标霸满了手机屏幕的手机截屏图,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共享单车的激烈竞争。
共享单车大规模且快速的市场扩张,并未来得及经过长时间的市场沉淀,因而在法制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很容易 " 消化不良 "。而众多的共享单车品牌,为了竞争,似乎也印证了 " 天下文章一大抄 " 的俗话,抄袭和复制的痕迹很是明显。
那么问题来了,共享单车屡遭大规模破坏,是否有可能是各家恶性竞争所为?
据第三方移动大数据监测平台 Trustdata 发布的《2016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显示,截止去年年底,摩拜单车占据了超过 70% 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OFO 也传出了与 700bike 合作的消息,永久自行车投资了优拜单车 …… 各大共享单车品牌正在利用资本和成本优势进一步收割市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除开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外,同为代步工具的其他车种也会为了竞争去 " 搞破坏 "。有作者统计粉丝关于 " 为什么这么多人要破坏共享单车 " 的原因,其中有一条留言是一个摩托车司机为了生意去对共享单车做手脚。
而更多的留言是因为共享单车并不好用:关不了锁、退押金慢、客服服务差、扫不了码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用户对它日渐冷漠。
模式缺陷消耗用户耐心
下载 APP、交付押金实名认证后,扫码或输入车牌编号便可解锁骑走,手机支付完毕、锁好单车就可结束行程。相比于传统的租赁自行车,共享单车摒弃了固定车桩,允许用户将单车随意停放在路边任何有政府划线的停放区域的做法,给予了用户充分的自由度。同时,也容易出现乱停乱放等一系列问题。
再者,很多人对共享单车的使用和收费模式并不熟悉,也没有相关工作人员的出面解释,故障排查不及时,致使很多用户都反映共享单车体验差,不好用。
还有部分用户对共享单车的押金问题提出质疑:摩拜单车的 299 元和 ofo 的 99 元押金,针对不特定对象收取,押金不主动退还,让单车运营商得以建立一个由自身控制、监管乏力的 " 资金池 ",存在风险 …… 这些问题都会消耗掉用户的耐心,使得共享单车成为 " 出气筒 "。
在共享单车乱象产生后,很多人都把炮轰的焦点放到用户素质低下的问题上,却忽视了共享单车企业作为一个商业公司的本质,无论如何他们都在从这个市场中获得利益,但即使是正常停放在规定区域的共享单车,也是在使用公共资源,这个时候公司就已经应当担负起相关的责任。
监督漏洞导致管理缺失
共享单车数量越来越多,乱停乱放和肆意破坏现象也益愈增加。但面对这种乱象,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管理也显得很 " 随意 "。
首先是信用监督体系的约束力不够强。用户出现违章行为导致信用积分过低,在租车上将受到大幅度涨价或封号等处罚。但由于信用积分信息尚未在运营机构间共享,用户有了租用另一品牌车的可能,让处罚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其次是对乱象行为出现后的处理不当。截至 2017 年 2 月 14 日,厦门市共有 658 辆共享单车因 " 非法占道 " 被城管部门暂扣,而这些车辆大部分至今仍未有相关企业前来接受处理。
再者是各方沟通不畅。在有些地区,关于停放区域的问题,企业声称已向相关职能部门报备,但相关部门的答复却是未报备。在相关企业和城市管理者都没有主动去对接的情况下,你等我报备我等你来找,双方的沟通形成 " 真空地带 ",乱象的解决也就遥遥无期。
值得欣慰的是,为了获得良性发展,共享单车公司和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寻找解决之道。相关企业要加强对共享单车的完善和后台的监督管理,比如通过 GPS 定位等手段监督用户停车,对违规行为直接进行相关处罚。
相关部门对共享单车领域的合理监管同样必不可少,结合信用制度和各地即将出台的法规,未来是否可以让平台和政府对单车共治,拿出自建公共自行车的精力来合作设立更多专用的停车位,或许也是一个可行的方向。
而用户也应该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共享单车企业也不可能一直烧钱,破坏单车的行为提升了企业成本,最终也会提升自己的出行成本。如果要长期稳定地享受共享单车服务,用户也应该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善待共享单车。
国外对共享单车乱象治理是面明镜
共享单车要长足发展,主要还得靠自己发力。在国外,面对共享单车产生的各种问题,世界各国已早提出多种解决方法,这不失为我国治理共享单车乱象问题的借鉴之道。
创建于 2007 年的巴黎公共自行车租借系统 Vélib 是法国唯一一个为城市赚取稳定净收益的公共交通项目,年均利润高达 2 千万欧元。然而 Vélib 发展早期也曾面临困难:自行车被毁坏或偷窃,蓄意破坏行为时有发生 …… 为此,Vélib 通过赠送 " 免费使用时间的方式 " 鼓励人们将自行车归还至指定的地点。
Citi Bike 创立于 2011 年,是纽约市与>
但是该项目随后也遇到了种种困难,软件经常故障、车位不足、定价高等问题都引发了用户的不满。为解决这些问题,Citi
伦敦的公共自行车项目 Santander Cycles 是效仿巴黎的 Vélib 设立的。在伦敦市中心主要地区设有 400 个自行车停靠站,共停放 6000 多辆自行车。租车每天的租金是 2 英镑,前 30 分钟免费。
面对共享单车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Santander Cycles 配置了便捷的手机应用,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手机查询租车位置,还可以提前约车。同时,伦敦市已经决定建设完备的自行车车道,甚至还提出了 " 自行车高速公路 " 的计划,即在高速公路上设置专门的自行车道,给单车提供更多的停放空间。
西班牙巴塞罗那
在巴塞罗那,公共自行车 Bicing 的停放点覆盖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用户可以在超过 400 个停放点使用 6000 辆自行车。作为自行车友好城市之一,巴塞罗那 Bicing 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 18 万人,约占城市人口的 11%。
当然,Bicing 也曾遇到困难:用车高峰期时段车辆分配不均,车辆损坏现象较多等。为了使用户更方便地租用自行车,Bicing 开发了手机应用,用户可以查询周边各个停车点的位置、容量和现有可用车辆数。此外,政府还大力补贴 Bicing 系统,并通过卡车将自行车调配运输以缓解车辆分布不均等问题。
在中国,共享单车还尚不成熟,乱象问题发生也是必然,一味的苛责国人素质问题而不全面分析原因并不能阻止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和惨遭破坏现象的产生。解决共享单车乱象,还需要用户、企业和相关部门各方的共同努力。
资料来源:新华月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之声综合中国新闻网、腾讯新闻、人民网、厦门日报、新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