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还能投资吗?专家一句话透了房价的底,数亿刚需沸腾了

2018-10-04 06:05:57  来源: 搜房网  编辑:zgjrzk  

  过去20年间,房地产创造了最多财富的同时,也催生了最大的泡沫,更造成了阶级极端分化,财富分配极度不均。房地产狂飙突进发展的这些年,各种社会问题也在显露:资金脱实向虚,人们醉心于投资房产,实体制造业被严重挤压,荒废不前;房价飞速高涨,工资收入却未见明显增长,买房变得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亿万刚需解决居住问题日益艰难;更不要说,教育、养老、就医等行业形势愈加严峻,以及年轻人被高房贷压得喘不过气,变得愈加浮躁,愈来愈喜欢投机取巧,钻空子。

  去年9月份,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7胡润财富报告》称,目前中国600万资产家庭达460万户,其中炒房者在千万乃至亿万级富翁的占比高达15%。在中国靠投资炒房发家致富的群体有多庞大,数字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数据证明过去这么多年炒房不仅能完美解决居住问题,更是躺着赚钱的法宝。回顾这两年,楼市早已经是“全民竞买”的疯狂模式。正因为此,中央才在2016年底首次提出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遏制炒房、回归住房居住属性的楼市调控大幕彻底拉开。

  未来房子还能继续投资吗?炒房还能炒出千万、亿万财富吗?时至今日,我想已经不需要太多的争论,答案已经昭然若揭:投资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彻底告别。因为种种信号显示,楼市正在经历从局部降温到全面降温。

  首先,融创董事长孙宏斌一句话露了房价的底,他揭露到:本轮调控威力不容小觑,有两类人会受到调控的暴击,一是房地产开发商,他们因为低估了调控的严峻程度,很多人没有提前行动,现在已经陷入了融资渠道收紧、限价等手段导致的资金链危机,未来随着调控的不断升级强化,他认为会有更多的地产企业会身陷囹圄;

  另一个是购房者,孙宏斌认为购房者的态度已经开始转变了,这是不详的征兆。随着楼市降温的逐渐扩散蔓延,“羊群效应”的购房者也学会了思考,当房子逐渐失去投资意义的时候,更多的人现在是“冷眼看楼市”曾经饥渴难耐的数亿“刚需”现在也消失得不见踪影了,整个房地产市场都充斥着“凉凉”的意境。

  其次,最近2个月以来,市场上突然涌现出大量降价促销的楼盘,从恒大到泰禾,再到碧桂园、万科,一个又一个的大地产商不仅流露出了浓厚的卖房欲望,更将对资金的渴望赤裸裸地展露在世人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明星城市西安甚至出现了最尴尬的局面:2盘同天齐开超过700套房源入市,开发商虽然在2个多月前一直极力营销宣传、费尽心思蓄客,但最后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最终通过认筹的购房者只有可怜的2个家庭。这与两个月前多盘齐开,万人抢房、千人排队验资的火爆场面简直天壤之别。

  而且业主拉横幅维权退房的新闻也日渐增多。似乎一夜之间全国楼市都在降价。而一份全国楼市房价地图图片则更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似乎降价正在席卷全国。

  再者,居民部门手里已经没有存款了,纵使有购房炒房的心,也已经无能为力。专家曾经明确表示,经历了本轮的房地产极度繁荣之后,居民财富基本上被房地产掏空了,广大中产阶级和中下层阶级基本被房地产套住。大多数家庭辛苦劳动所得资金基本都兑换成了钢筋混泥土垒起的万丈高楼,留给全家人的日常消费资金少之又少。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7月全国住户存款余额只有68万亿,平均到中国13亿人就身上,每个人的存款余额还不足5万。另外,截止2017年12月末居民贷款总额为40.52万亿,大部分的购房家庭负债都在50%以上。

  财经女神叶檀说得非常明确,中国早已是全民负债累累,这种情况其实背后危机重重。尤其是三四五六线城市居民,在这一轮楼市的疯狂上涨之后,很多家庭没有合理配置资产的概念,只知道跟风疯狂买入想着赚大钱,钱没赚到没曾想却把整个家庭拷上了沉重的债务枷锁。现在“棚改”又迎来巨变,倘若这些城市的房价迎来回调,大多数家庭将不堪一击。

  如果说到现在依然有人抱着房价上涨的预期来看房地产,那么我真的要说,你压根没有认清形势。种种信号显示,房地产大局基本上已经定了,市场正逐步回归平稳。炒房已经彻底没戏了,被清理出场只是时间,想继续靠炒房实现大富大贵的“黄粱美梦”也该醒醒了。

  地产大佬一席话露了房价的底未来随着购房者的更加理性,房价下跌的趋势或更加明显;加之眼下部分城市已经开启了下行通道,事实上嗅觉敏锐的炒房者应该已经感知到了,开始了悄悄出货的行动。那么对于刚需来说,既然房价已经开始下行了,现在是等房价继续更大规模下跌,还是现在就立马上车呢?

  奇哥不想再说太多大道理,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是真正的刚需,就没有什么最佳时机,该买还是要抓紧时机行动,因为买房毕竟是满足居住需求,说直白点,你买的是一家人的未来。再者说,虽然市场在逐渐利好,但是正如任志强所言,房地产是政策市,受政策影响而转向的概率极大,当下楼市虽然有降温趋势,但是谁也不能保证三个月、半年后还依然是这种趋势。

  因此作为刚需的你,最应该做的就是当机会出现时,立即抓住。历史也证明,所有贪图房价迎来大跌,然后轻易上车的人,都没占到便宜。


搜房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