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称有足够工具应对不确定性 机构:加息可能性低

2018-10-15 06:39:40  来源: 新浪网  编辑:zgjrzk  

  【线索征集令!】你吐槽,我倾听;您爆料,我报道!在这里,我们将回应你的诉求,正视你的无奈。新浪财经爆料线索征集启动,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倾诉与吐槽”!爆料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据央行官网10月14日消息,央行行长易纲在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发言并回答记者提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此次研讨会期间,易纲就中国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加大对外开放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稳定,预计今年能够实现6.5%的目标,也可能略高。同时,当前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既未放松,也未收紧。“我们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还有相当的空间,包括利率、准备金率以及货币条件等。考虑到美联储正在加息,中国的利率水平是合适的。我们的上述工具足以应对不确定性。”

  对此,光大宏观张文朗团队指出,易纲行长的发言反映了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逐渐转向对冲经济负面因素上来,未来流动性将保持相对宽裕,短期加息可能性非常低。

  有足够政策工具可运用 关于中国经济,易纲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稳定,预计今年能够实现6.5%的目标,也可能略高。价格水平处于良性区间,目前CPI为2%,PPI为4%,预计全年CPI略高于2%,PPI在3%-4%之间。企业利润增加,税收和工资收入也处于不错的水平。国内消费成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易纲同时称,从国际收支来看,对外盈余在持续缩小。中国经常账户长期保持盈余,在2007年达到峰值,占GDP的10%,此后逐年下降。今年上半年,经常账户出现赤字,全年可能小幅盈余,预计不足GDP的1%。以上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已主要由国内需求推动,消费和服务业成为主要驱动因素,对外盈余不断缩小

  在货币政策方面,易纲表示,当前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既未放松,也未收紧。货币政策工具箱中有足够的政策工具可以运用。今年,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有所下降,从年初的4%左右降至目前的3.6%,同时7天逆回购利率也有所下降。

  易纲进一步表示,“今年人民银行已经4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有人担心我们是否在放松银根。我的回答是:中国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如果看广义货币M2,其目前增速在百分之八点几的水平,广义货币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相当。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约为10%,也处于合理水平。综合上述因素,可以得出中国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的结论。”

  同时,易纲提到,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下一步中国将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并大力促进服务部门的对外开放,包括金融业对外开放。

  此外,在回答记者“在什么情况下,降息的条件才算成熟”问题时,易纲强调,中国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还有相当的空间,包括利率、准备金率以及货币条件等。考虑到美联储正在加息,中国的利率水平是合适的。“上述工具足以应对不确定性。”

  今年来已实施四次降准 事实上,为应对内部需求变化和外在环境波动,今年以来,央行采取多样化的货币政策工具调节流动性总量与结构;另一方面,加强政策的预调性为未来的操作留出空间。

  首先,今年1月、4月、7月和10月央行相继实施了四次降准。在短中期调控方便,央行主要采取了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投放中长期流动性。

  9月17日,央行开展2650亿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形成净投放,使得MLF余额达历史高位的53850亿元。

  其次,在结构调整方便,央行利用多种手段引导银行信贷扩张。比如,采取定向降准鼓励银行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并以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等方式以达到“缩短放长”的效果。

  同时,也通过AA+、AA 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等纳入中期借贷便利和再贷款担保品范围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支农、支小和绿色经济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光大宏观张文朗团队指出,易纲行长在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不松不紧。如果需要,中国在利率政策和准备金率仍然有足够的空间调节。易纲行长的发言反映了央行货币政策的重点逐渐转向对冲经济负面因素上来,未来流动性将保持相对宽裕,短期加息可能性非常低。

  国泰君安研究团队在其针对10月降准的研报中则指出,我国目前面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贵融资难、有效投资不足、外需不确定性大等多重困境,为走出困境需要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需要完善需求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

  预计决策层会出台一揽子措施,货币政策操作只有降准还不够,我们维持“降息”可能是未来选项的观点。

  华泰证券宏观李超团队早前也曾判断,10月的降准开启了央行降准通道,未来大概率会有后续降准操作。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新浪网
中国金融智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投稿启示 - 法律声明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招贤纳士 - 联系我们
http://www.zgjrzk.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京ICP备12005133号
版权所有:中国金融智库 sitemap
中国金融智库法律顾问:海勤律师事务所 王勇 合伙人 律师
中国金融智库 电话:8610-56225227/28/29/30 传真:010-51017316